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实用艺术教材 > 第一节 合作教学的概念与功能(第2页)

第一节 合作教学的概念与功能(第2页)

2。丰富小组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对传统的学习小组进行了改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合作学习小组这一新型的结构联合体。与传统学习小组相比,合作学习小组具有一些新的特色和功能。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的公平竞争(赛)创造了条件。

(2)分担任务,整合结果。大多数互助作学习小组学习的具体方式都必须依赖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

(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要求在进行形成性评价时,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任务,但是小组中的每个人的得分将被加在一起,各小组总分要进行比较。对于成绩差的小组成员,合作学习依靠的是平时的相互帮助,大家共同进步。

(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方式中,特别强调把原来的小组打乱,重新组队,根据以往的学业表现和测验成绩,优等生和优等生分在一组,差等生和差等生分在一组,分开进行测验,测验的难度不相同。每个测验组的成员的表现与原属合作小组团体总分挂钩,优等生组的第一名与差等生组的第一名均为各自的合作学习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

(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责任。合作学习小组强调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彼此分享领导责任。

3。建立师生角色定位

合作教学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上,把“导”与“演”进行了分享,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地位,力求以“导”为前提,以“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导”与“演”各司其职,有分有合,相互协调,实现了师生角色的最佳定位。[6]

(二)合作教学对教师的作用

合作作为一种生存智慧,引入教师的教学生活后,会使教学充满智慧和乐趣。通过相同学科教师之间、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学,使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认知风格的教师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上的交流与碰撞,有效地解决“高耗低能”的教学困境。通过合作教学,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对教法的设计会更加科学,对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更加全面,对课堂教学环境的控制和引导会更加和谐。

(三)合作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合作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合作学习是在每一位学生独立思索的基础上,通过彼此互通独立的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的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完善和全面。合作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在合作中改变自己的认识结构。这种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互动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转变成“我会学”,真正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合作教学建立在科学的交往观上,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同建构的特殊的认知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主体能够在合作、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教学双方的效能。合作教学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几点。

(一)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性教育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主体性教育理论的主体包括两方面:一是指教育的主体性,即教育作为社会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不完全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相反对社会经济政治起着规范和促进作用;二是指学生的主体性,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最本质的特征。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体。[7]北京师范大学王策教授认为,“主体性,就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主体性教育不再把学生看成一个教育客体,而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发展的主体。学生不应该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有意识、能动地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从而自觉地被塑造。

(二)互动理论

互动,即存在于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客体(物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影响。互动理论强调意义协商的重要作用。意义协商要求交流双方不是一次性地、毫无障碍地表达意义或传递信息,而是要经过提问、证实、复述等一系列协商过程。互动合作教学是以互动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强**学各动态因素立体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和主客互动。合作小组由两人或多人组成,以合作或协作方式解决某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经历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表达意义的过程,就有可能遇到理解和表达的困难。为了解决理解或表达中遇到的困难,学生就必须根据交流各方提供的反馈信息调整各自的输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信息和意义的顺利交流。而教师则需要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来促进学习,以团队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三)交往和尊重需要理论

现代教育交往理论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沟通”与“合作”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美国学者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能,只有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得到充分的表现,人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因此,合作教学要体现人的交往和尊重的需要,教师就是要创设合作、民主、平等的氛围,促使学生潜能的发挥和合作水平的提高。[8]

(四)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协同效应是指复杂系统中积压要素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当外界控制参量达到一定值时,要素间的相互关联代替其相对独立与竞争而居主导地位,并产生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从而使整体协调效应增强。协同理论应用于教学中,一方面包括教师间的协同教学,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及教学助理人员以一种专业关系,组成教师团队,彼此分工合作共同策划和执行某一单元、某一领域或主题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形态。[9]另一方面包括在教师独立教学过程中使用协同理念,做到既分工又合作,既分层又共进,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真正步入“合格+特长”的轨道,从而达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然而,要在当今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可能的。因而,应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归结为一个层次,既照顾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又把因材施教理论提高到可操作性的层面,大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五)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10](1)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进步;(2)合作学习可以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3)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及非认知品质的提高。

(六)社会学习理论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指出,“人的心理机能是由人、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之间连续不断相互交往所致,三者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相互间有一定的性能牵连、影响与作用。学生的学习心理机能亦是认知、行为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之间的相互连续不断的交往作用”。[11]

[1]刘春琴。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教学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3]许青。对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

[4]李春华。学案教学中“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

[5]许青。对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中运用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4。

[6]孙莉。中职英语教学实施“合作教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7]张英。开展高中数学专题研究学习的实验报告[D]。上海师范大学,2007。

[8]张景欣。初中数学合作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整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9]陈剑军。离散教学与数据结构的协同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

[10]翁肖峰。基于小组合作下初中科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与实践[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

[11]李春华。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16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