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落款上写着“唐代刘禹锡陋室铭庚寅春月邓某某书”(比正文要小些),再加盖印章。盖印章的位置刚好和右边第二行底边的字样,相距两个字的中间,与该行字成倒V形;
(4)从整幅字看,就显得端庄整齐,落落大方,是一幅完完整整的楷书“中堂”。
(三)重点
指出章法布局设置不准确的地方,如落款过低,超出正文;一行款式分成几段书写,断断续续;落款的字太小、与正文悬殊太大等情况。
二、通篇贯气(15分钟)
以挂轴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诗句为范例,结合课文进行讲解。
(一)阅读课文
贯气又叫行气,是字里行间的笔势连贯。清人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所谓呼应,就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使之“行行相向,字字相承,俱有意态”。
(二)讲解
贯气,就是指血脉贯通。写行草书,不同于写楷书、隶书,规规矩矩,端端正正。通篇贯气,说的是上字与下字之间,有的牵丝萦带,有的笔虽断而意还连。如这幅《滕王阁序》诗句中的行草书文字,“滕王、高阁、鸣銮、罢歌舞、闲云、潭影、日悠悠”等,有的笔断意连,有的牵丝萦带,这就显得行气贯通,气韵生动。
(三)重点、难点
在教学上,要经常强调勤写、勤记,并多次示范,要求做到每一笔、每一字,必须记熟、背熟、才能连贯,有行气。
三、疏密相间(15分钟)
仍用王勃的《滕王阁序》为范例,结合课文进行讲解。
(一)阅读课文:要注意疏密相间,分行布白。章法中的布白,是字画为黑,空处为白。“计白当黑”,两者相生,当疏则疏,应密则密。既有疏密对比,又须疏密停匀,彼此映衬,才能有变化、有奇趣。古人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加大疏密对比,能丰富作品的层次,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讲解:要讲究字形的大小、长短、粗细、肥瘦、欹侧等,应是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欹有正。字大的就密,字小的就疏;笔画粗的就肥,细的就瘦。这样疏密就能有所对比,有所映衬,就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再以《滕王阁序》中的行草书文字为例,作品内的字距、行距有宽有窄,字形有大有小,笔画有肥有瘦,有偏有欹,就显现一幅行草书作品大小错落、长短参差、上下连绵、左右顾盼、起伏穿插、痛快淋漓。有动感,有美感,就能给观众感受到章法的美。
(三)重点
要求学生平时对每个字都要熟悉,多练,而且要经常积累,整幅作品要根据字的位置进行安排。
(四)难点
字形的变化,要随机应变,要求不断学习,积累,多练。
四、墨色浓淡燥润(20分钟)
把4尺对开的宣纸现场边摺边讲,摺成4行直幅,两头摺出5厘米左右作为天地头,准备挥毫用。
(一)阅读课文
无论写行草书或草书,墨色的变化、对比,都非常重要。单一的浓淡都会使人感到呆板无味,缺少变化。运用得好,墨色就特别丰富。孙过庭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时而淋漓滋润,时而干渴苍涩。浓淡相间,燥润相杂,燥而不枯,润而不肿,以润为主,以燥为辅,燥润互济。但要注意:墨色的变化不仅与墨中含水的多少有关,也与笔毫蘸墨的多寡有关。讲究墨色变化,还贵于出之自然。
(二)讲解
写行草书、草书,要在墨汁里适量加点水,写出的墨色才能化得开,但不宜过多,过多则涨墨。下笔后可一连写五六个字甚至十来个字再第二次蘸墨。每次写到墨干时,还可再写两三个字,这时整幅作品的苍劲挺拔、浓淡燥润的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三)操作
教师现场书写一幅行草书,内容是杜牧的七言诗《清明》,完成后题款盖印章。整幅作品字形有大有小,有长有短,牵丝萦带,笔断意连。墨色有浓有淡,有燥有润,燥润相杂,浓淡相间。
(四)重点
在墨汁中加水时不宜太多,加水后要拌匀。蘸一次墨水多写几个字,墨干了还可以多写两三个。
(五)难点
墨色变化比较难掌握,引导学生逐步试验。
附:
1。教具
(1)课文:《行草书实训教程》第七章“行草书章法”;
(2)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示范作品挂轴。
2。课前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