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老年大学的教学理念 > 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艺术(第1页)

第一节 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艺术(第1页)

第一节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艺术

一、老年大学教学导课艺术的性质

导课是教学的初始环节,指教师运用一定方法和技巧,将老年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的过程。成功的导课,不仅关系到教学其他环节的顺利进行,更事关老年大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动力的培养与建立,进而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导课不是简单、机械地执行某些特定的动作,而是一种体现教师如何将静态的书本知识与鲜活的老年大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智慧,是展示教师个人魅力,与老年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教学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艺术行为。

老年大学教学与普通大、中、小学校教学的差异主要源于老年大学生的特征。作为特殊的学习群体,老年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因素,对教师的导课产生着重要影响。而这些因素,使得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具有以下性质。

(一)针对性

导课就其目的和实际操作而言,有着显著的针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能力上看,老年大学生的智力——无论是晶体智力还是流体智力——已过了巅峰期,处于下降的阶段,老年大学生的认知加工速度趋缓。[1]因此,针对他们的导课不宜出现过多的陌生概念,导课速度也应尽可能放缓,保证老年大学生能听清、听懂。

(2)从兴趣上看,老年大学教学的导课涉及需求、情绪、动机、注意和行为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并通过需求与情绪表现出来。

从老年群体的需求上看,有研究显示,老年人的物质需求要大于精神需求,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认同需求、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表现出下降的趋势。[2]他们的物质需求更多地表现在对健康保健、人身安全方面的保全。此外,不同生活、职业及学历背景的老年人在精神需求上还是存在强弱差异,干部和高学历者在交往与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明显高于其他群体。[3]总体上说,老年大学生的需求是具有较大差异的。

从外显情绪表现上看,老年人在对待具体事物的反应与年轻人并无太大差别。心理学研究一般将情绪看作由“主观体验、外显表情和生理反应”三部分构成,老年人与年轻人在情绪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在于主观体验方面。“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人的情绪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生命剩余时间”的知觉。由此,老年人在情绪上更倾向于从自身现实生活境遇出发,倚仗当下的即时感受引**绪表现。所以,老年大学教学导课要充分注意老年人的即时体验,满足他们当前生活的现实需求。

从需求和情绪的表征来看,老年大学生的兴趣大致集中在如下方面。(1)人身安全防护、健康保健方面的知识。(2)注重与退休前工作和生活的联系与完善。老年大学生的自我实现与其过往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根据老年社会学研究中的连续性理论(uitytheory),进入老年期,人的习惯和爱好会尽可能稳定的保持,而越是“成熟型人格”的老年人就越能接纳并以不断完善自我的状态享受自己的生活。在老年大学生中,“成熟型人格”的比重较高,他们对自己以往从事的工作仍保持较高的热情和关注,对于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专长有较高的积极性。(3)舒缓淡雅的消遣性闲暇活动,如声乐、保健操等。老年大学教学导课时要考虑到上述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大学生与普通老年群体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相同之处在于获取兴趣内容的途径上,老年群体普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杂志等传统媒体,而较少利用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内容上,老年群体普遍较为关注时事新闻和养生健康等方面的资讯。[4]但在对事物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上老年大学生显然更胜一筹。目前,老年大学生多为政府部门、城市企事业单位退休干部和学校离退休教职工,其原本职业也直接影响着老年群体的人生定位、生活态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与选择。[5]老年大学生更能对与自己生活经验较远的知识产生兴趣,如他们比一般老人更有兴趣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学习乐器和其他陶冶情操、满足精神享受的内容方面持更加开放的态度等。导课要抓住老年大学生的兴趣特征,强调他们情操陶冶和精神享受方面的需求,以此激发老年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启发性

启发性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各种形式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老年大学教学同样要求教学过程,尤其是导课过程具有启发性。启发本身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孔子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旨在通过教师的引导,产生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解决学习问题。老年大学教学的启发同样表现在对老年大学生认知和情感的触动上,引发他们打破以往成见,获得新的认识和体验。

相较于一般的受教育对象,老年大学生在认知经验上有其特点。引发其认知冲突,启发其心智,需要注重以下两个特点。

1。老年大学生阅历丰富,认识事物更为信赖自身经验,对某些具体事物和现象有较为稳定的认识和看法

有研究显示,认知老化与认知的开放性和外向性有着高度负相关,[6]即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衰退,既对认知的开放性和外向性产生不利影响,又以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减弱为标志。因此,对老年大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有着更高的要求,突出表现在:启发以说理为主,从老年大学生的生活境遇出发,而不需要过多花哨的形式或与其经验无关的故事。

2。是否符合老年大学生的志向、兴趣是启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老年大学生在工作岗位奉献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悟,年至退休,大多居静淡泊,兴趣以修身养性为主。因此,导课启发要抓住老年大学生对人生体悟、身体保健等方面的兴趣,引发他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三)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作为课程教学的开端,导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将教学内容有效引入课堂情境,加速和学生经验的融合。在此过程中,其自身的知识性往往易被忽略。从心智发展上看,尽管老年大学生的流体智力衰退,但其晶体智力仍能维持较为成熟的水平。因此,相比于中小学的教学导课需要借助更多形象化、趣味性的感官材料,老年大学的教学导课更应注重知识性。在老年大学生丰富阅历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把教学内容蕴含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意义向他们展示,拓展他们的思考、消除他们的过往成见,生成新认识。

当然,强调知识性并不意味着拒斥趣味性。而是要根据老年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导课的趣味内涵进行适当的调整变化。

1。导课应注重内容内生的趣味性

这种趣味性建立在教学内容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关怀上,通过教师的教学诠释,真正触及老年大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唤起他们对老年生活的美好向往。内生的趣味性不是一种流于市侩的笑话段子,而是一种真正给予老年大学生心灵慰藉的长效“伴侣”,作为精神力量,照亮老年晚年的幸福生活。它带给老年大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时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转瞬即逝,“每次快乐都一次性消费掉,它留不下什么决定人生意义的东西”[7]。对于老年大学生来说,这种不断被消费掉的快乐,不仅难以在其丰富的生活阅历里掀起涟漪,消费过后的空虚之感更易产生负面情绪。因此,老年大学生更为需要的是有意义的、可以长久在其生活中产生促进作用的幸福感。

2。导课应注重教学交往的趣味性

教学趣味性的另一重要方面表现在教学交往之中。教学交往是在教学情境下,师生双方以知识学习为目的,进行的对话沟通和精神交互。在一般教学中,教学交往除了教授知识之外,还必须具备显著的育人价值,“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8]。教师作为一种道德示范,将教育目的中应有的道德规范、价值理想等非理智因素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提供道德水平、发展健康心理,形成正确、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般教学的这种教育性原则要求,使得教学交往被赋予鲜明的伦理道德意味,教师在交往中需要保持一个道德示范与权威的形象,在交往中往往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教导与呵护。在老年大学的教学交往中,教师的角色作用不再是长辈对晚辈的呵护与关爱,而更趋向一种晚辈对长辈的帮扶或平辈朋友之间的论道谈心。教师不再背负道德的示范与权威角色,对老年大学生的教学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指导,而是建立在社会角色平等之上的对话交流。导课交往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平缓的、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老年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慰藉来使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

二、导课艺术的作用

导课是联系教学内容与老年大学生这两个基本教学要素的桥梁,发挥着中介与促进作用,使教学内容能更为适应和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导课艺术的发挥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认知过程。

(一)调动老年大学生的感官,引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长久注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