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家讲座 > 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第2页)

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第2页)

做教育最根本就是培养,即创新人才培养。从小的角度来讲,可以一点点做,但是从大的角度来讲,我们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有有效的措施。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发展的研究上,那仅仅是发表一些文章而已,不涉及人才成长的话就没有价值。尽管这个培养很辛苦,也不好发文章,我们还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也是倾注大量心血来做的一个事情。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第一个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怎样影响它?其中有一些影响因素,干预这些因素,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你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种方法来进行试验。经过几十年时间验证,我们提出一个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在我心目中,关于思维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课堂教学。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们的主要观点是,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这个理论依据是林崇德老师提出的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提出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师生关系、有效实践,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提出思维型课堂教学?我了解了现在的一些课堂教学理论以及我们国家的一些中小学的教学实践。比如说我们有反思型课堂教学理论、有效性课堂教学理论、情感教学理论,还有很多的教学实践,这些理论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我很赞同。有些观点比如说反思,反思非常重要,但是它全面吗?它不一定全面的考察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而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又比如说主体性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是对的,但是不是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老师们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要干了?在老师指导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教学中很多问题可以反过来去看,教育学中的一些基本的观点、基本的概念,比如说,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观点就认为,课堂教学不需要目标,很多人认为是对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一下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最基本的概念,每一个本科生都会背这个概念。什么是教学?教学和教育的关系是一个系统和子系统的关系,教学本身属于教育这个领域,应该服从教育,我觉得这个推理没错,既然这样,教学是不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应该也是吧。那么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是需要目标?我想是没错的,但是教学还有个概念,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所以教学里面如果没有教师行不行,构不构成教学?现在我们有些理论,主体性的提出是因为我们老师太霸道了,老师把时间全都自己占了,当然这个提出之后,这些理论是对的。但是在实践中会出现一些偏差,一些老师的辨别能力非常差,所以他就认为让学生去学就对了,学生去学就是自主学习。

我在澳门开会的时候,有一个台湾的教授,毕业于美国一个大学,讲台湾的一些情况,也是把自学和自主学习混为一体。自学不等于自主学习,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不是偏袒老师,就是偏袒学生。还有比如说教学实践中,上学期我去参加一个大会议,大概是一个几千人的大会,会上一个推广某地区教育经验的专家,他在给这么多人做报告时竟然传播这样的思想:第一,教师不需要任何学习、不需要培训,教师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第二,最好的老师上课以后就是闭嘴,一句话不说,让学生自己学习。实践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并且这种教学模式还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再比如说学案型教学,我不否认,从教到学,只要能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学就算成功了。但是我听过一节中学的化学课,学生在书上这样写:什么元素在自然界中排第几。老师说让大家在学案上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翻了学案后把答案抄上去,这叫自主合作探究吗?我们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问题,再比如说情感教学,是对的,但是翻看很多书发现,情感只是个基础,情感不是目的,目的还是让学生喜欢老师和教学内容以后,能用积极的思维来发展自己。

在分析了很多教学实践之后,我发现我们需要澄清这些问题,我根据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希望对教学实践能做一点点提高。我分析了很多实际的有名的教学专家的改革思想,我们看到里面肯定会提到学生的思考,情感教学里也有“以情启思”,很多文章里也都提到课堂教学中的思考,所以我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核心活动。以我自己的经验,要评价一节课,如果学生不动脑,这节课一定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绝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以思维为核心有很多影响因素,可以涉及很多方面。我们根据林老师的模型,这个教育学的学生可能不是很熟悉。林老师这个模型,在英国《理论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以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且很多专家都认为林老师这个多元智力理论比加德纳的那个好。比如,我们课堂教学理论以思维为核心,如果这个观点前提是成立的,那么我们就以思维理论为核心来构建课堂教学。比如说思维要有目的,那么课堂教学就要有目标,这就能够代表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思维要有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过程和方法,这就是我们新课程理论改革提出的过程和方法;思维要有材料,所以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学习;思维要有好的环境,所以教学要有情景。思维的顶点是思维的监控,就是自我监控,自我监控的核心就是自我反思,但是自我监控的概念要比自我反思大,元认知监控要比反思大,是整个全程的监控,而监控包括反思,所以我们教学中需要反思,这就是反思性教学。这里我们可以培养非智力因素,比如,动机、情感、价值观。整个教学以思维为核心的话,我们就能平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很重要,不仅仅是要重视学生,反过来教师也需要重视,不可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说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以往大多数的理论,但是每一个理论我觉得都是对的,它从某一个侧面反映这个事物的本质,但我们提出的这个更全面、更便利一些。这个是我们提出的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动机激发、认知冲突、社会建构、自我监控、应用迁移,每一个活动中都需要有反思,并且要通过应用和迁移。我们现在有应用,但应用仅仅是做题,没有把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同时也没有迁移,这值得我们重视。比如说认识冲突,通过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果学生不思维,学生这节课学什么?还有注意社会建构,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这是我们提出的观点。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班级环境;在激发学习动机中培养青少年创造性的人格,还有创造力的培养和品质的训练等。这是针对课堂教学理论我们的一些观点,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创新人才培养活动课程的开发问题,就联系到一开始我做的那个发展研究,中英学生的比较研究,那个研究提出来中英学生的明显差别以及中国学生技术创造力的不断下降的问题。咱们文科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复性那么强,但是后来我们一些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做了一些技术创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那个趋势和这个趋势有点像,我觉得还是代表了一定的事实,在这个基础上说技术创造力下降的特点,一开始也不是自己开发这个课程。我的经历是这样的:当时我在想,需要增加一定的活动,我给很多实验学校的老师说我们需要增加活动,活动不需要多,一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这样的话,一两个小时的活动不会影响学生的考试升学率。一开始让中学的老师去设计,但是他们做不了。后来让我的研究生设计,共设计三个类型的活动:一个是动机激发;一个是方法训练;一个是探究。设计这三个活动的都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让他们试讲,完了之后到学校实施。学生上完15分钟后兴致很高。下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要上第二节,但是这个活动只有一个课时。这个做了以后我就组织了一些研究生,到现在为止十年的时间,参与的同学和老师有一二百人。开发这个课程不是随便做一做,我们在理论上也做了一些研究。比如说我们提出思维能力结构模型(PPT显示模型为三维:X轴为内容,Y轴为方法,Z轴为品质)。

根据这个结构模型,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要在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这是培养思维能力最主要的环节。创造性人才培养为什么要有思维,为什么不说创造力?当时没有提出对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但是我是这样认识的,要创造,没有思维是不行的,所以我认为,创造力是在其他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高层次上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如果说创造力是三层楼,那么一二层楼就是思维,思维是主体。假如没有这个思维,这个楼就没有主体,就等于三层楼没有支柱,就塌下来了。同时,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也属于一种思维。所以我们开发了学思维活动课(N度思考),我们就以思维理论为基础。根据这样一个模型,我们课程设计中考虑三个维度,分别是内容方面、方法方面和品质方面。在内容方面,我们设计包括(各个)学科,这方面就和国外的训练不一样,国外的训练是一些形式上的训练,国外对思维是非常重视的。我不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不重视这个问题,课程改革中并不强调这个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一次温总理到北京三十五中去听课,听完课以后,做出了评论,我觉得评得非常到位。所以这次在《纲要》里面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咱们之前不重视思维,我觉得影响很大。学思维活动课程涉及很多学科的内容,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方法。Z轴上,思维品质没有什么新的,用的是林老师的思维品质理论。

我提一个问题看大家谁能回答,观察有几种方法?哪个同学知道请举手回答。观察不仅是我们平时观察人,观察物,在自然科学里面的观察,在我们写作文时候的观察,谁知道有几种方法?大家可能都没思考过这种方法。(大家议论)我们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等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后,特别有用。比如说12345这五个数,有几种两两组合方式,不是说马上得出答案,是让大家怎么去思考这些问题,这个是很简单的事,一二年级学生都会,但为什么到高中的时候要学排列组合?如果你没有这种思想,做题的时候是不是就丢掉了一些可能性呢?这里面每一组都会训练孩子的思维,都对学生有大的发展。还有分类,孩子能不能在家把这些东西分类整理?如果把分类整理这种思想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把知识进行分类整理之后,将来就容易形成学科的基本结构,在用的时候提取出来,使得我们大脑的知识呈现出一加一大于二的状态。如果没有整理的话,没法迁移到学习中去,学的东西一塌糊涂,越学越落后,所以我们说学一节的公式代入做题没问题,第二节没问题,一本书学完之后,再做题就有问题了,选用哪个公式?不知道。最难的是选公式。我们每一个活动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不仅仅是对学生思维目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怎么样应用都很难有效。比如,学物理,斜面上一个物体,分析物体受力的时候,往往加入一个下滑力,而下滑力是谁施给它的,重力的一个分力,它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力,还有列方程的思维能力,学物理本身最难的就是把实际转化成数学方程。二年级也是这样,到初中时才会有所改变。

我们国家培养人的“原则”有两条:第一个是把有问题的学生培养成没问题的学生,孩子本来会问很多问题,到后面都没有了;第二是有创造力的孩子到后面都没有创造力了,孩子本来很有兴趣,后来没有了。关于大学生的培养,我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是,我们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创造性倾向持续下降,创造性倾向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我想不想做这个事情,到大四我也没这个想法也没这个倾向,这就是我们培养的人,越来越不想,越来越不愿意。

这是一个小组,我们分组记录,这些孩子非常认真。曾经我们在这些学校实验的时候,孩子本来挺好。我们做实验,要给学校投入,给学校去上课,需要老师按着实验做,需要研究成果,对照是不是有效,所以一半学生是实验组,一半学生是对照组。有个学生本来学习挺好,但后来不交作文,老师问原因,他说让他上那个课他才交作文。我们做了很多年的跟踪,学生再次见到我们的时候很高兴,而且在学校也是前几名的,学生特别感兴趣。这个是英国的教育心理学杂志,在世界上算是比较顶尖的,这是我做的这么多年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我们也做了一些跟踪的研究,效果是非常非常明显的。这个杂志审稿一般要三审四审,但是我们第二次就通过了,而且字数超过了限制,但是还是通过了,可见这个结果在国外评价是非常高的。

这是我们的研究设计,这个研究持续了5年时间,这个是研究跟踪的结果,大家不要看它起伏,起伏是因为考试的难度不一样,但是这两个班的比较是统一的。关于学习策略和学习问题的研究也投出去了。对初中来讲我们也做了一个三年的跟踪研究,培养了两年还有一年的延迟效应,学习动机的变化,自我效能的变化,学习动机、自我概念、自我自尊、创造性人格、心理健康、情绪智力、科学创造力、语文创造力、学业成绩,这是我们对学生的一些开放性问卷,上过这个课的学生对我们的课百分之百都是正面的评价。从这里看到这个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看这个发言,“以前上课的时候我根本不发言,因为我怕自己说错了,上了思维课后,上课敢回答问题了,也敢发言了”。这是个问卷调查,是一个博士做论文的时候把一个学校八个班的学生全部打乱,3个月的时间对八个班重新分班进行实验,实验的时候用的课程就是我们的课程,来研究课堂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怎么样分组好?是同水平的分在一起好还是不同水平的分在一起好?这个实验设计算是比较严格,现在也正在把这个研究往国外来投,这是我们做完之后学生的问卷回答。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给大家看的每一个方面都不是特别深入。同学们可以上我这个网站(。learntothink。),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里面有一些介绍。上一学期我签订了一个课题,这个课题三年三百万,其中每年五十万用于我们这个课程,所以没有这样的东西的话我们对不起这个经费,所以我们辛辛苦苦做这么多年研究开始对社会有点用了。

我觉得这种管理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起很大作用,实际上我在中小学指导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教师为核心,教师发展了,课程可以开发了,教学也可以提高,以教师的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课程的开发,教师的研究都在里面,但是只要一个学校有好的校长,就能做到这一点。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比如说,创新环境创设、课程体系构建、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这些我们都做过一些研究,不过没有数据,因为学校的发展是全方位的,无法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还有教师的问题。因为在学校的发展中,教师是关键。这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是关于教师专业能力的层级结构,包括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教研与自我发展能力、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基于这个研究,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硬件建设。

什么是创造性教育?创造性教育就是在创造性的校长领导下,由创造性的教师培养创造性的学生的教育,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里面根据我们的整体结构,普通话和板书的测试是基本的;团体心理辅导室、教学观察室、教学设计实验室、ICT实验室,这些都能增加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实验室、学习共同体实验室、教学教育论坛,这些可以训练教师的教研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有未来教育实验室、研究性学习实验室、梦想实验室,可以训练教师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我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做的一点工作,这个研究应该是一个大型的研究,是整体的研究。还有陕西省春笋计划,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在九所重点中学选拔了一些高一学生,到高校的实验室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整个工作涉及人才选拔、方案制定等,基本上是我完成的,但是参与的专家特别多,有著名专家、大学校长,还有教育领导者。从去年后半年到今年前半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包括财力。这里有一些省里的方案,里面很多都是我做的,讲到这里我觉得我为创新人才培养做了一些事情。

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可能大家没有听到一个深入的分析,仅仅是点到为止。但大家作为一名研究生,可能只看到了这一个研究,但是看不到这个研究后面进行的思考,我觉得思考比研究本身重要。今天我给大家讲了我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去做的。希望给大家有借鉴意义,谢谢大家。(掌声)

提问互动:

问1:胡老师您好,刚才您讲到思维型课堂教学,您的出发点是不是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

胡卫平:课堂教学本身可以进行创造性人才培养,但不仅仅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正常的教学里面,思维就很重要。主要是有效的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和我们有规律的教学不能分开,按规律进行教学就能实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问2:胡老师您好,思维型课堂是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思维型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生能力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胡卫平:我不是很清楚创生能力,是不是生成性教学里面的创生?应该说你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它和创新的内涵有什么不一样?它的抽象性定义是什么?我们做研究首先要有一个抽象的定义,人家有的你拿来用是一种创新,没有的你自己创造的就是一种创生,这个我还没有研究。

问3:胡老师您好,高级思维学校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艺术教育为基础,融入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您刚才提到,艺术教育能够培养一种创新性能力,那像我刚才所说的新型的学校,在中国能不能推广,有没有可行性?

胡卫平:艺术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我觉得每一门课程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开发的那些课程里面不仅包括艺术,还包括科学、数学,等等,每个学科都有创造性的因素在里面,都可以培养,艺术创造也可以培养。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对学生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科学教学中加入艺术是可以的,美可以愉悦身心,不仅是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也可以。把艺术放在自然学科中,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一流的科学家,并不是对抽象概念的思考,是对形象的思考,是对追求美的思考。仅仅培养艺术是不够的,也需要其他学科的培养。培养艺术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想仅仅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的话是不够的,还应该在其他方面培养。

胡卫平:做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从整个大的范围来看,人的发展不是真空,它与家庭、学校、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大的方面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和创造性是有联系的,它决定你从哪几个角度上去研究,进行操作。影响因素太多,我们研究的时候,就要抓住主要的矛盾、主要的因素。再一个是你的能力问题。我们进行研究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在能力的基础上对那些可操作的因素进行研究。学生的发展主要是由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影响的。主体是课堂,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最多。根据这些管理制度、环境、情景,我们抓什么,我们对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但是哪些因素更重要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有不同的考虑,不同的单位也有不同的情况,总体上是这样一种思考。

张立昌:

由于时间的关系,就提这几个问题吧。今天下午我一直和大家一样在听胡老师讲课,我个人的体会是胡老师今天下午的报告给我们的启示是怎样去学习、怎样去思考、怎样去研究。这是我今天下午最大的收获,具体的不展开说了。今天下午这场报告到此结束。再次感谢胡教授!(掌声)

(参加本文整理的有,博士后:周先进,博士生:郭辉,耿飞飞硕士生:魏玲丽、白冰玉、张梅梅、刘礼娜、洪莹、权梧桐、孟倩、少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