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
讲演人:胡卫平
(2011年11月26日)
演讲人简介
胡卫平,男,1964年10月10日生,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负责人。教育部21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联合培养的心理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社会兼职43种,主要有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东亚科学教育学会执委,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山西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科学教育、创造力心理、教学心理,“十五”以来,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33项,横向课题40余项。出版专著6部,教材12部。在BritishJourionalPsyternationalJournalofSceEdu,ResearSceEdu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ology,《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SCI刊物7篇。获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第四届和第五届连续两次)、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山西省青年科技奖、朱智贤心理学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7项,曾指导过10个省的100多所中小学,开发的“学思维”活动课程有实验学校有300多所。
主持人:张立昌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胡卫平老师来给我们做这样一个报告,题目是“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关于胡卫平老师,咱们张贴报告的海报下方有胡卫平老师的介绍,在这里,我觉得那个介绍是有些不够的。我补充两点,第一,胡老师本科学的是物理,硕士学的是教育,博士是心理,而且博士期间一半是在国内,一半是在国外。那这样一来的话呢,学科的综合,东西方面的综合,在胡老师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而复合型人才中间绝对会出现创造性人才,所以这跟他今天讲报告是有点相像的,这是我补充的第一点。第二,胡老师是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为我们老百姓说话的,这样一个有复杂的、复合的、有学科背景的老师,又有为民请命的这样一种热心肠,我想对于胡老师的报告我们都会很欢迎。其他的我就不说了,把宝贵的时间留给胡老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
胡卫平: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在国庆之前,赵微老师说让我给同学们做一个讲座,我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其实我现在也算是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只不过平时工作就在这个楼的对面。去年来到咱们学校以后,是负责国家级平台的项目,这个项目比较重要,也比较大,国家投入了将近三千万的经费,我们的责任是,代表教育部给国家领导人交一个满意的答复。我们的中心要建设成为国内最好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是国内最好的一个教师实训基地,所以平时在那里工作比较忙,到学院的时间比较少,但我本身是教育学院的一位老师,同时在心理学院,我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生,所以做这个讲座是应该的。那么讲什么呢,赵老师给我安排这个任务之后呢,我就在思考,给大家讲什么,听这个报告的同学大部分是研究生,所以想讲这样一个课题,这个研究持续了十五年的时间,我不是去介绍某一个方面的一点点知识,而是给同学们介绍我是怎么样思考问题,怎么样去做,所以今天的报告和一般的报告的讲法是有差别的。第一是我会给大家讲清楚我是怎么思考的,也许对每位同学思考问题有一定借鉴的意义;第二是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下做的,能把这么一个问题做了这么多年;还有,我想再同时简单介绍一下,能够让大家体会到我自己关于这方面的基本思想,所以就选了一个这么样的课题。我有几个研究方向,应该说现在做的,也就是在国内外有一点点地位的:一个就是创造性的研究;一个是科学教育的研究,那么应该说其他的一些工作是做了一些,比如说课程教学的一些事情,比如说课程评价,这个事情也做了一点,但是比较少,那么今天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
首先第一个我想讲,为什么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创造性人才培养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国家自从恢复高考,国家的教育就是围绕着如何培养人才出来这个中心,在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到1985年,国家召开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到1994年,召开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在这一年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德育也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道德品质也是学生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然后在1997年的时候,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意义,1999年国家又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振兴行动计划。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是在2000年之前做出的这么多东西,做了这么多工作。后来,特别是从90年代中期,国家的高考转型以后,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以后,就发现我们应该培养人的素质,所以素质教育就是在那个时候提出来的,提出来之后,到2000年的时候,发现仅仅提这个素质教育是不够的,因此国家出台了一个大的改革,就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这个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从2001年开始,国家就进行了基础教育改革。大家查阅一下当时的有关文件以及一些领导的讲话,还有一些专家的观点,就可以看到,在当时,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几年,很多人都认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是课程,但因为我对中小学教育比较了解,一直没有这样认为,我认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应该是教师而不是课程,我对这个深有感受。比如说在英国80年代之前他们是没有任何国家课程,每一所学校的课程都是由学校的老师自己来设计的,可能一学期就上一个活动,这一个活动要贯穿着一个学期,但是他们的教育培养出了(好的人才)。我们国家的课程改革,即便有好的课程,如果你没有好的教师,照样上不来,所以我一直没有提这个观点,一直不认为课程本身是最重要的,教师才是最主要的。
课程实施了几年之后,大概是2005年到2006年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我印象是在2006年的时候,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师的培养,于是就有了2007年的免费师范生,这个不是教育部做出的决定,是温总理做出的决定,是国务院做出的决定,所以我们六所部属师范大学招收免费师范生,这样一个举措尽管有不少争议,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信号,就是国家认识到基础教育的关键是教师。从2007年开始有免费师范生,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师的培养就加大了力度,2009年,国家就出台了“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这个项目是国家给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的,投入了5个亿。我自己觉得,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项经费投入最多的,这个经费不是说培养人的使用经费,是专门用于教师教育、教师培养的基础建设,投入5个亿,是非常大的。2010年开始,项目启动。总体上来说,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后,所有的改革我想都围绕着一个创新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我们进行了这么多年,创新人才的培养,到现在都没有显现出来效果。
在1979年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考察团到中国来,看到中国学生学习那么刻苦,就有一个预言,“30年之后,中国的科技超过美国”。同样,中国的一个考察团,去考察美国以后,有同样的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超过美国”。但是现在30年过去了,我们的差距是大了还是小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体会。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但是可以思考我们的经济靠什么发展,经济的发展靠资源,靠廉价的劳动力。现在我们可以想想,国家原创性的资本非常少,包括已经建立起来的,我们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国内要求是最好的,国际上要求是一流的,因此我们在购买电缆线的时候,都没有用中国的,因为中国的电缆在信号传输中会出现像刚才那样的情况。(笑声)比如说这个U盘,咱们都知道像心理学院有那个ERP,它有一个密码,这一个密码就十几万、几十万,那我们靠一车煤能挣多少?所以我们国家后面的经济发展要靠真正的原创性的成果,不仅仅是诺贝尔奖的获得,在应用领域原创性的成果还是比较少的,国家的基础是这样的基础,这是从整个国家来讲的。但是我们整个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大家知道台湾,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有一个国家级的计划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新加坡也有这样一个计划,而我们国家在这个领域是没有的,只是一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因为这个问题是比较难的,所以我们国家整体上在这方面很差。
我在90年代中期开始涉入创造能力这个研究,后来我们做的时候,发表文章的切入点是针对科技发展、科学创造力的,在这个领域还做了一些成果。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评分系统是我们技术人员开发的一个评分系统,这个量表在国际在科学创造的测量中用的是最多的,该量表于2002年发表在国际科学教育杂志上,使用率应该是非常高的。我就用开发的这个工具,做了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的比较研究,这个研究也是一个博士论文的论题,在这个基础上我发表了《论中学生科学能力的结构》《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博士论文发表了20篇,大概有三四篇是国外的,咱们所谓的权威也有两三篇,所以我们做了以下这样的工作,得出来一些结果。
我们做的这些结果:中英青少年创造性思维有七个方面,分别是在物体应用能力发展的趋势比较、问题提出能力、产品改进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在七个维度上,只有在问题解决能力上,中国学生的能力比英国学生强,这个我分析可能是与咱们学生大量做题有关系,(笑声)做题本身确实是能够促进一点的,但是代价比较高:第一,可能把孩子学习的兴趣全部抹杀掉了;第二,这个能力的加强,造成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减弱。这是技术产品设计的比较,这个是总体的。那么对中国的学生来讲,我们做的是12岁到18岁,大家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维度,技术产品设计能力,应该说是技术创造能力的主体。但是我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的时候比较纳闷。对中国学生来讲是这样,英国学生不是这样直线下降,从13岁到17岁基本上是下降的。我们学习教育的同学知道,人在成长过程中,起伏是正常的,但是从儿童开始,婴幼儿开始一直到成年的时候,总体上应该是向上发展的,但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会下降呢?不正常。后来我们就这个问题继续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与我们的学校非常有关系,因为现在很多学校仅仅做题,仅仅死记硬背,包括我们现在推广的一些学校的所谓的“先进”的教学经验,都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这里面很重要的因素特别是技术创造力这一块为什么会下降?我做过实证的研究,最后得出来一个结论,学校里面有关学生技术创造的活动很少,虽然说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课堂教学,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仅仅是围绕着书本,围绕着基本的概念、基本的规律和基本的习题来完成的,即便是规律的应用也没有应用到日常生活,没有真正的应用而只是做题。由于这样的原因,我想我改变不了国家的整体,能够尝试着做一点事情,看能不能在这个下降的趋势上起一点阻止下降的作用。所以开始想,我们需要一些思路,应该说,做这个工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有两个事情我觉得非常沉重。一个是在这七个方面,有六个方面中国学生都没有英国的学生好,而且,我们的学生确实太用功了,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咱们的学生,包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上学的时候,大家几点钟起床,大概7点钟吧,(笑声,讨论)我估计在高中时应该是12点钟才睡觉,听说有的孩子两三点才睡觉。学这么长的时间,周末还要加课,节假日要补课,要上奥数,学这个学那个。但是不管是美国、英国、德国也好,反正我去过的地方,在英国的中小学我待过三个月,我代表教育部去德国考察的时候,我也了解了一些情况,他们时间表基本上是这样的:中学生9点钟到校,下午3点钟放学,没有晚自习,也基本没有作业,中午有一小时吃饭时间。大家想他们怎么学习?感觉非常奇怪。我在美国小学、初中、高中考察的时候,小学校长给我说,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让孩子喜欢来学校。大家说这个好不好,喜欢来学校?(学生:好。)我们学生是越学越不想学,本来有一点兴趣,最后都没兴趣了。他们是一开始不让学太多的东西,但是一到高中之后,他们的进度真是非常快,高中之后很多好学生,差学生不算,好学生把大学的很多课程都修完了,并且修完之后,像哈佛这样的大学都是认可的。我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时候二十一、二岁,毕业之后在波士顿工作,他的工资年薪10万美元以上,本科毕业。但是他的父亲告诉我,他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没有任何一个老师给他布置任何一个作业,任何东西都没要求记,更不要求死记硬背。我们中国能行吗?我们用什么样的代价换来这样一个结果。
第二个就是说,技术创造力怎么会持续下降?我们为什么不能不持续下降?我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问题。当然在继续开发这个课题的时候,新课程改革开始了,新课程改革里很多理念都是不错的,但实施起来却很难,比如说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研究学习都流于形式,说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很多学校即便是有,都是什么样的课程呢?当地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历史,大家想对一个人的发展,这些重要吗?作为一个课程来开设的话,我觉得对一个孩子的发展并不可能起到太大的作用,人的核心、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什么?了解当地的历史?做一个课外的阅读?中学生完全可以看得懂,那还需要课程?真正需要一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当然思想品德很重要,但应在这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能力,这样的课程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没有这样的课程,我在做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开始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怎么去研究。我们老师都要小学生、初中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你从来都没有研究过,你让学生去研究,怎么去研究?他连最基本的方法都不懂,不知道,怎么去研究?所以我对这个系列课程的设置是方法训练探究和研究,就是说必须有一定的方法,然后进行探究,再进行研究。因为在我的理解中,探究比研究要小一些,时间要短一些,复杂程度低一些,这样的话,经过这一个课题,才能去做研究。当然我们在座的都是研究生,我给教育博士上课,老说这样的话,我说研究生,你不掌握研究方法怎么叫研究生,怎么去做研究,没有研究方法怎么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也一样,你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你怎么去学习,因此这正是我整个研究的思路的开始。那么要去培养,怎么培养?要去开发课程,怎么开发?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涉及创新人才的问题。当然一开始做创造力的研究,后来慢慢地延伸,延伸到了创造性人才。那么创造性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什么?最近几年我们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国际上来讲,创造力的研究以前就有,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吉尔福特作为美国心理协会的主席,提出来仅仅研究智力是不行的,要研究创造力,大家都知道吉尔福特提出的智力结构模型,里面有发散性思维,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加强了对创造力的研究。还有50年代的时候,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就觉得教育落后了,特别是科学教育落后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在50年代到60年代的时候,可能到70年代,这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有大量的科学创造力的研究文献,后来慢慢地就少了,但是最近又开始多起来了,最近美国有好些纯粹搞自然科学的科学家和我联系,他们开始转向做儿童青少年创造力的研究。
当时对创造力的研究是这样的,关于创造力的理解,定义很多,大概一百多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一种是过程;一种是产品;一种是个人;一种是环境。一开始是一个一个地去研究,我在研究创造力的时候就想,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能不能把这些结合起来,所以我对创造性的定义,是基于学生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产生产品的这样一种个人品质,所以我们在定义“创造力”概念的时候,包括这三点(过程、产品、个人),而环境,我没有把它作为创造力的一个组成要素,而是作为一个影响因素。当时关于这个概念的理解,有很多种,一开始我并不是这样理解的,一开始我可能是包括自我监控、元认知能力、智力、包括知识,等等。当我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我的导师反问我,如果你把这些都认为是创造力,那你的创造力没法研究了,你测量的时候都要有,知识、智力什么都要有,一个创造力包括了所有的东西,这个就没法做了。后来我就反思这样一个概念,看了很多书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关系,把环境放到后面,把知识、智力不作为创造力本身的要素,而作为影响创造力的一些因素,所以培养创造力需要有知识,但并不是创造力的一个组成要素。再比如说动机,动机可能放在人格的某一个方面。后来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在国际上进一步的发展,到现在为止,关于创造力大家普遍比较认同的就是创造力系统的观念。并不是说哪一个正确哪一个错误,就是用一种系统的观点来考虑创造力。这是大家比较认同的。第一个Amabile,他提出创造力三成分模型(创造力的成分:有关领域能力、有关创造性技能、任务动机);还有这个Sternberg提出来的创造力投资理论(创造力的基本资源:智力过程、知识、智力方式、个性特征、动机、环境线索);还有这个,这个人的名字大家都读不了,后来我在美国,大家也都不会,后来是一个朋友的儿子,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们的,这个tmihalyi,他的创造力系统观,这个是系统观点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个体、领域、范围三者交互作用)。在研究中他是怎样分析这个系统的?一种就是把创造力当作一个子系统,把有些因素当作一个影响因素,存在一个系统和外界的关系,从物理学上讲,比如说把水当作一个系统,那么杯子就是外界,把杯子和水当作系统那么外面的空气就是外界,这就是外界和系统的相对关系。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知识、智力都当作系统的话,那么要测量创造力这些因素不应该在,难度有点大。但是我觉得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创造力,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关于创造性人才的概念,林崇德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包括创造性的定义,咱们国家教育部第一批的人文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是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唯一的课题,在这个研究中他提出创造性人才就是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这是林老师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科技创造性人才和人文社科的创造性人才不一样,在这个课题里面,金盛华教授和张景涣教授研究科学创造性人才的特征。用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几十位一流的科学家,包括院士、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等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通过访谈得出来这样一个结果。又根据人文社科与艺术创造者的心理特征,研究出这样一个特征:人文艺术学科与科学的特征是有差异的。究竟这些素质结构是什么?我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这是我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创造性人才结构的一个初步认识。在我的理解中,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人格是创新人才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最核心的特质。但我认为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才是两码事,创造性人才指向是人,创造力指向人中的一种品质。作为一个创造性的人才,如果你没有基本的东西,比如说,知识经验的话,怎么可能有创造?但是有基础的这些方面是不是就有创造性的能力呢?也不一定,大家应该理解我这样一种观点。创造力是个人的一个品质,创造过程中产生产品的一个品质,它和智力这些基础是两码事,这些是影响因素。但对于一个创造性人才的话,不仅需要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创造力的思维,而且需要创造性的人格,还需要这些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这里就像思维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这就是我对创造性人才的理解、思考和研究。
要研究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什么要研究培养?因为我们差,差在什么地方?我们要做这些研究。那么要进行培养就得明确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是什么?同时研究它是怎么受影响的,我们搞清楚影响因素,再去操作这个变量就能够改变因变量,y=f(x),首先要搞清楚f是什么规律,从自然科学角度讲我们只要找到方程,人文社科不能找到精确的方程,但是可以找到一些近似的方程。比如说,我们用回归方程,企图找到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要找到怎么去培养这个学生,首先需要去研究它的影响因素,这个我没有研究全,只是做出了一些尝试工作,写了一些文章和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创造性人才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这些影响因素是通过中英青少年比较研究的时候发现的差异。一是文化传统的差异,这个我想在这里讲一下中西文化的特点。我觉得中国的文化有些好的,也有一些不好的,而这些不好的确实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比如说高考。我们现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影响人才培养有两大问题:一个是教师,我们的教师差距太大,绝不是说我们现在研究生学历高了,教师就好了,在培养人角度上中西方差距非常之大,并且有拉大的趋势,尽管我们的学历提高了,但是教师的素质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却在拉大。
第二个问题是考试,我觉得考试还是要考,但是考什么,是考死记硬背还是考能力?我觉得现在的考试,能力的成分还是少了点,死记硬背还是多了点,什么时候考试能不让学生背了,不背就能参加考试,我觉得就比现在的考试要先进。学生的大脑是有限的,装的东西太多就放不进去了,再加之不整理,要用的时候提取不出来,哪有创新?这就是我们现在考试的问题。中国对考试的改革确实落后,我不赞同一分不差的按分数来录取,我觉得面试是非常重要的,全面的考核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人才选拔的导向就太大了。比如说文学考试,学生用功创造发明多了我们就录取,而现在我们全用功到死记硬背上面了。考试需要改革,而我们是两难选择,如果我们要去改就会面临社会矛盾,我们大部分人都认为,考分面前人人公平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改,我们只能继续摧残我们的学生。大家在中学时代难道没有想过我们做题考试不是在摧残自己吗?(议论)每天做那么多的习题,做题做得其他什么都不会,教师不是在教学,是在教题,学生不是在学习,是在做题。
但是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改?因为我们国家是人情文化,谁和谁关系好就可以互相照顾,这个事情任何人也改变不了,这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限制我们的改革的。所以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育改革也没有多大的进步,因为关键的环节没人敢动,怕动了之后乱。课程改革我们做了很多很多事情,但是这个考试就是没变化,这是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达成一种共识,是宏观的思维方式,而现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方向是需要分析,现在我国的自然科学落后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关系,而我们古代的科学为什么先进?与我们思维方式也有关系。中国人喜欢宏观地想问题,比如说中医和西医,中医看问题是宏观治疗,比如说,哪里生病了他不说哪里生病了,他说气不通。又比如,我们做菜说放盐少许,什么是少许,而在西方国家中,比如,他做面包,都是配好的,多少就是多少,多少面粉多少水,放进去就没问题,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影响了我们的科学研究和创造,但是这种影响在现在不是太严重了,人们做研究的时候都用分析的方式,一点点地深入去研究。但是在人文社科里面,比如说我们教育学,还是宏观的思维方式,与国际上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我们是宏观,西方国家是一点点的研究然后得出来结论,他们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入不断改进,最后经过大量的几十年的研究得出一个理论,支持这个理论会有几十项、成百项的研究成果,而咱们是今天提出一个理论,明天又提出一个理论,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系,当然也有社会氛围的差异、家庭教育的差异,这些方面我就不多讲了,包括学校里面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和英国创造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做的一些比较。
对于学校领域,因为学校是核心,我们也不太好去研究家庭,不太好干预家庭,干预学校还是可以的。学校里面是怎样影响的呢,这个模型我们没有完全验证,但是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做了一些部分的验证。比如说,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有环境因素,有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又通过教师的因素来影响创造性人才。所以教师是非常关键的,校长不直接接触学生,但是教师是每天接触学生的,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行为会对学生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会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会直接影响人才成长,但是这两个因素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因素来影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个假设正在验证中,我们收集了很多数据,现在想用一些模型对我们的数据进行检验。当然,如果是这样的话,在培养过程中,要改变环境,改变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有教师的因素,这就是我们对整体宏观影响因素的一个考虑。
在这个问题之下,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中进行的,所以我对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影响因素也做了一些研究。我考虑了这几个主要因素,比如说教师的素质、课堂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的影响、动机和情绪的影响等。关于课堂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这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我们对课堂教学研究的同时,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说互动。这篇是一个博士做的研究,《课堂互动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这里面我们提出,行为互动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外在表现,情感互动是思维互动和行为互动的基础,而思维互动则是互动的核心。现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思维互动是关键,往往师生的讨论达不到思维互动,达不到互动的本质,仅仅停留在行为上,这些研究很多都是作为基础提出的。再进一步是对学生创造性影响的研究,教学中的指导、教学的方式、动机对学生创造性问题影响的研究;情绪对创造性问题影响的一些研究,有关这些研究在相关期刊都能看到,这次我给大家理清我自己研究的一个思路。
我觉得对研究者来讲,我在讲研究方法的时候,确定课题后还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确定一段时间里面,比如说现在开始最起码十年内,我要做什么领域,我试图做什么领域;另一个方面是,硕士期间和博士期间我的具体的研究课题是什么,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十年以后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需要做这样一个工作,而不是说今天做一个东西,后来博士又重新选一个课题,这个一定要相关,不然之前的基础都没用了。如果你的研究领域总在变,你永远是新手,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点点变化,但不能总变,这是我们的一个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