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第三版 > 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2页)

第三节 师生关系(第2页)

教师要改变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思想里面,教师是圣人、知识的占有者、思想的传播者,是课堂的主宰者;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把学生完全定位在对教师的依赖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教师也慢慢地成为“威严”“正确”的化身。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角色心理和行为定势,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相信和尊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共同学习的探讨者、合作者。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它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需要、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学业状况、成长经历以及家庭环境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等。教师要与学生友好交流,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必须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理换位思考,有效地理解学生,耐心地听取学生的意见,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支持与认可,从而也使教师得到学生的拥护和爱戴。

(三)营造有效沟通的心理氛围

任何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都需要积极的沟通过程,师生关系也不例外,良好的师生关系源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多层次性,使得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复杂,因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容易产生冲突。教师要搭建沟通的平台,营造合适的沟通气氛,掌握沟通的技巧并教会学生学会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沟通话题除了学习以外,还应该包括思想、心理、课余生活、个人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关心他们成长的进展情况。如果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话题,无形中就有了更多沟通与交流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间沟通内容的深入,师生之间的情感自然也就变得更加深厚。

(四)尊重热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的任务不同,扮演的角色不同,享有的权利不同,但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拥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许多调查表明,现代的学生都喜欢朋友式的教师,有才、乐观、宽容、公正是他们所认同的教师品质。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任何讽刺挖苦学生、歧视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如果不把学生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有为人权利的人来看待,而是损害或践踏他们为人的尊严和权利,不可能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案例9-3

尊重在细节中体现

我精心挑选出两篇作文,准备作为范文在作文课上讲读。为此,我专门把作者请到办公室向他们宣布这一决定。一名男生双手接过作文纸,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就像我期待的那般;而另一名女生却始终不肯走,站在我身旁,也不伸手,只是看着我,欲言又止的样子。我问她:“还有什么事吗?”她支支吾吾地说:“能不能不在班里读我的作文啊?”我没怎么思量,就追问道:“为什么啊?写得挺好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可思议的质疑。她脸蛋泛红,低声说:“我在作文里写的都是真实的家事,不想让全班同学知道。”原来是这样,我无法拒绝她的请求。她走后,我又把那篇作文读了一遍。作文内容也没有什么隐晦的故事,然而她的顾忌也不无道理。我只关注到作文本身的写作价值,却忽略了纸面背后隐秘的心声。即便是荣誉又如何,也不过是老师意志的结果而已。给予是一回事,受者的感受却又是另一回事。[3]

(五)增强自身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增强自身修养,用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吸引学生。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其对教师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在意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以及人格魅力。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用专业素质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许多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教师的喜欢与其教学能力有很重要的关系,同时,教师在教学和日常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认真负责,维护和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格,不仅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会使学生信服他,敬重他,从而愿意亲近他。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积极完善自身。

【问题与思考】

请阅读以下案例,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班里转来了一位女同学。她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先是惊讶地面面相觑,而后捂住嘴埋下头嗤嗤地笑了起来。因为那女孩只有几绺稀疏的头发。女孩惨白着脸,像只受惊的小鹿手足无措地找到自己的座位。接下来的几天,一些同学把这个“丑”女孩当作了笑料。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通过主动与女孩接触,发现这个女孩不仅心地善良,而且手特别巧,女孩是因为生过一场大病才变成这样的,她的父亲也离家出走了。后来,老师通过让女孩办黑板报,让大家见识了她漂亮的美术字和潇洒的图案设计,通过手工比赛,让同学发现了她精美的剪纸艺术,通过主题班会,引导同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关怀的价值。渐渐的,同学们都喜欢上了这个“丑”女孩,而且发现女孩原来有一双很大很美的眼睛。女孩的脸上从此有了快乐、自信的笑容。

【阅读拓展】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载《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8期。

2。李培根:《让学生自由发展,也谈教育的目的》,载《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孙杰远:《论学生社会性发展》,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4。林毓锜:《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

5。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第6期。

6。朱旭东:《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未来教师教育的的方向》,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7。石中英:《全球化时代的教师同情心及其培育》,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

8。朱旭东:《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载《教育研究》,2014年第6期。

9。刘献君:《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基于学术职业管理的研究》,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10。王坤庆:《关于大学教师课堂教学风格的探讨》,载《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11。顾明远:《高等学校的教师也要学点教育学》,载《高等教育研究》,1983年第7期。

12。龚放:《大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必须改变》,载《高等教育研究》,1987年第4期。

13。徐继存:《面向现实教学活动的师生关系建设》,载《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

14。周光礼:《转型期中国师生关系的重构:变革及其规制》,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7期。

15。孙喜亭:《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0期。

[1]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载《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序。

[2]李俊兴:《让生命中不断有美好发生》,载《班主任》,2014年第9期,第10页。

[3]赵学东:《尊重在细节中》,载《班主任》,2013年第8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