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第三版 >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第2页)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第2页)

课堂管理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的状况。而班级的状况又包括班级规模的大小和班级的性质这两个方面。

班级规模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教师课堂管理的过程越困难。规模越大的班级,人数也越多,个体差异也越大,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越少,情感纽带力量也越弱,同时班级内部也越容易形成非正式的小团体。总而言之,班级规模的大小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也会影响课堂管理和学习纪律,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目标不能顺利地完成。

每一个班级都有各自的独特性,班级的性质对于课堂管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班级的性质主要体现在班风和学风上,教师应该根据班风和学风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课堂管理模式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以期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

(四)学生的因素

1。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所谓定型期望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职业和职务类型的人在行为表现、动机和意向方面存在某种固定的期望。对于教师来说,这种期望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班级的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和与教师的接触过程中,会对教师的课堂行为形成定型期望。他们希望教师以某种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和课堂管理,这种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的效果。

2。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

3。学生的上课风气

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差的班级,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会感到吃力,而在一个学习和纪律状况较好的班级,教师会感到轻松愉快。班级的学习风气是教师、班集体(包括班主任)长期努力奋斗的结果。教师应配合班主任,采取有效的方式形成良好的课堂群体规范和风气,并利用这种风气规范全班的课堂。

三、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气氛的含义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研究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还取决于一定的教学环境。这里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学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种精神环境就是指课堂气氛。具体而言,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活动中师生相互交往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觉、注意、情感、意志和思维等心理状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某种稳定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它具有认知和情感的特征。这种综合的心理状态,总与教学过程密切联系在一切,一方面它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具有可变性。在一定条件下,课堂气氛会形成某种占优势的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会受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课堂气氛的类型

课堂气氛可以通过知觉水平、思维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注意状态等指标反映出来。根据上述指标在课堂中的不同情况,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表8-1课堂气氛的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积极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气氛。

消极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多数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抗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不认真听课,故意捣乱,课堂纪律极差,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不能集中精力讲课,时常为了维持课堂纪律而中断讲课,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三)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

1。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移情能力、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决定因素。

(1)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是教师用来行使权力与发扬其领导作用的行为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对课堂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勒温曾于1939年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式、民主式与放任式三种。不同的方式对课堂气氛的影响是不同的,采取民主式领导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创造比较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气氛,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采取权威领导的教师,比较专横、独断,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集体讨论的进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就其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看,放任式领导是最差的。民主式领导与权威式领导各有所长,民主式领导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但从所学的知识数量看并不占优势;权威式领导有利于教师控制局面,尤其在课堂秩序混乱、集体涣散时能使课堂走上正轨。

(2)教师的移情能力。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解上都能处于学生的地位,多为学生着想。因此,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师的期望。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教师如果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对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高期望,那么,教师的这种期望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否则,如果教师对学生带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而形成低期望,那么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并严重影响课堂气氛。这种期望效应产生的方向性,以及它对学生行为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

(4)教师的情绪状态。教师的积极情绪状态往往会投射到学生身上,使教师与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联结起来,从而在师生间产生共鸣性的情感反应,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焦虑是教师对当前或预计到可能对自己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做出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适度的焦虑能够激起教师努力改变课堂现状,避免呆板或恐慌反应,从而推动教师不断努力以谋求最佳课堂气氛的出现,过高或过低的焦虑都会对课堂气氛产生不良的影响。

(5)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指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具体包括:洞悉、兼顾、分段教学的顺利过渡、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情境、恰当责罚学生等;还包括教师的有声言语表达和无声的体态表达。课堂气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例如,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进而影响着课堂气氛。教师语言表达清晰,语速适度,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2。学生的因素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的一些特点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讲,就学生而言,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学生因素主要是学生的心理因素、班集体的凝聚力、学生的情感、师生关系等因素。

(1)学生的心理。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话题。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同心理,不仅会影响课堂心理气氛,而且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抑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还阻碍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提高,尤其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学生心理因素主要有成就心理和期待心理。

(2)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凝聚力大小也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一个班级由几十名学生组成,凝聚力强,彼此团结,心理相容,相互制约性就强,个人会以集体为重,即使个人目标或需求同整体目标不一致时,也会为了集体而重新修订自己的目标。当一个人的表现不符合群体的规范,如上课讲话或做小动作,就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和批评。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个体也会主动改变自己不利于整体气氛的行为。而凝聚力低的班级,没有统一的行动,即使有共同的目标,也会由于整体离心离德、缺乏战斗力而难以实现。

(3)学生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4)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心理气氛和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导致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如果不和睦,矛盾重重,钩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

3。教学的时空环境

教学的时空环境,又称作课堂内部环境,主要指教学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的特定的教学环境。教学场所的位置、大小都会影响课堂的心理气氛。幽静的环境中,场所宽大,光线明亮,空气新鲜,温度适中,这些条件使人心情愉快,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境,集中精力学习。而违背学生生理、心理规律布置的教学环境则适得其反,对于噪声不断,光线暗淡,拥挤不堪的令人窒息的环境,必然会影响课堂气氛。

(四)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