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第三版 > 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2页)

第六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2页)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二)主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与改革的目标基本一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三维目标观

教学目标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培养的重要因素。三维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2。综合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内容联系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具现实气息。

4。学习方式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方式观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学习、教条式学习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新课程评价观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应更注重思维、方法、态度等方面与知识技能相结合的评价。

6。全面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含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含义:价值观,即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即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即全面依靠学生。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结构改革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1)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农村中学课程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二)课程标准改革

1。国家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2。幼儿园教育标准

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应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改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