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第三版 > 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3页)

第一节 课程概述(第3页)

拓展性课程即选修课,它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性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是否学习该课程。它具有选择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3。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研究性课程不再只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完成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发展的动态生成过程。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正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生成、发展的过程,提供了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关系表现为:①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统一要求;②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基础,体现了对个体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尊重,为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空间;③拓展性、研究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划分

1。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也称为“国家统一课程”,它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是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公民而设计,属于一级课程。

国家课程的特点在于强调课程内容的共同性、一致性和发展性,在实施上具有强制性。国家课程确保了所有学生学习的权利,明确规定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应达到的标准,提高了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期间的连续性和连贯性,为公众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提供了依据。

2。地方课程

地方课程又名“地方本位课程”,是指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地方课程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它充分体现本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强调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地方教育特色的融合;充分利用了本地课程资源,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具有针对性、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灵活性等特点。

3。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它(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与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本课程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课程的特点即强调从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家课程注重普适性、欠缺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的情况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征。

学校课程确保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学校的办学特色的形成,尊重了学校、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教师成为课程与教学的领导者,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实质是课程的集权与分权、统一与多样、标准与特色的平衡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为辅。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三级课程构成了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上划分

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的课程。显性课程是课程的主要形式,是教学的主要载体。

显性课程具有计划性、规范性、行政性、可评估性等特征。其中,最显要特征当属计划性,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隐性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杰克逊(P。W。Ja)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

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二是“制度情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隐性课程的特点,即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影响范围广泛性、内容普遍性、影响方式无意识性等特征,所以要求我们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到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优化学校的整体育人环境,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结构。

三、课程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当代社会,人们比较一致地认为,社会、知识或文化、儿童身心发展需求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它们对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起决定作用。

知识或文化是课程的本质,是课程开发的知识来源,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因此,知识和文化在来源上决定了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社会对课程的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学校课程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不同时期的政治文化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既在选择标准上决定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变化和发展,又在宏观上决定课程结构形式的变化和发展。

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是每一门课程都要考虑的因素,课程与教学结构优化的客观依据就是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它们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顺序结构形式和教学活动结构形式。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用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