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开展活动还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重要作用。
案例8-3
直面心灵的困境
“这周班会以什么为主题呢?”我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着。每周的心理日记早已成为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通过周记,我走近了他们,了解了他们,也挖掘到了不少针对性强、富有实效的班会主题。
正斟酌时,一段文字跃入我的眼帘:“人们总认为,孩子本身就应该幸福,这是作为父母应该为儿女创造的条件。可是,我却认为,父母为儿女创造的幸福,只是一场冰冷的梦,当我们清醒过来,会发现自己早已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梦逝去后所留下的空壳,幸福早已支离破碎……”流畅的笔调,哀怨的口吻将我深深打动。这是小慧的日记,她父母离异,目前她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在这一篇日记里,我仿佛在她对父亲的声声质问中,看到一颗泣血的心正燃烧着怒火。
“爸,那么多年来,你任由继母用她不堪入耳的话侮辱我、伤害我,你对我有过歉意吗?弟弟的诞生,使我精神上恐惧到了极点,我在无数个夜晚孤独地流泪。因为我身上没钱,而不得不常常走回家却没人知道。爸,这些你都知道吗?爸,你知道吗?在这个月我见你的那天晚上,我独自一人走的时候,我对自己说了一句狠狠的话:这是我为你流过的最后一滴泪,今后,永远不会了!”
父亲使她的生活发生了不如意的变化,她恨他、怨他,她徘徊在爱与恨的边缘,她在迷茫,她在困惑,她在向老师发出呼喊:“告诉我,现在该怎么办!”感受着字里行间备受煎熬的心灵,我思绪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该怎么办!”这仅仅是一个学生的心声吗?班上还有多少同学处于类似的境况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从“你父母的感情和睦吗”“你怎样看待父母的情感问题”“你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你现在与谁居住”四个方面,对学生目前的家庭生活状况做初步的了解。结果表明,为数不少的学生正受着父母离异的困扰,还有部分学生父母关系紧张。由此看来,不仅是一个学生需要帮助,随着离婚率上升,无数孩子将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他们渴望得到引导、抚平创伤、走出生活的阴影。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呢?生活充满了变化,有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但如果学生做好了应对变化的心理准备,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不但不会被生活中的变故击倒,而且还可能从中培养出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打开心灵枷锁,扬起人生风帆”,我找到了本周班会的主题,会上将通过讨论来转变同学们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人生态度,指导他们学会在人生逆境中自我调控消极情绪。
征得小慧的同意后,我将日记设计成一段内心独白,并制作成录音,用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班会课一开始,我播放了录音,女孩沮丧、绝望的情绪感染了学生们,大家沉默了,我适时地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如果父母做出离婚决定,你会怎么办?”
“我会很伤心,很生气,也许我会离家出走,一个人生活。”
“他们太不负责任了,把我们生下来又抛弃我们,如果给予我们生命的两个人都不能永远相守,我们以后还怎么相信爱情、相信家庭?”
“我会拒绝与他们说话,除非他们和解。”
……
大家还沉浸于小慧的伤痛中,一个个激动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
“拒绝与父母说话可不是好办法,压抑自己,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伤害身心健康。当然,大哭一场、大叫一声可以把心里的抑郁宣泄出来,算是调节情绪的好办法。但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和时间。否则,你半夜三更突然大叫一声,别人还以为发生谋杀了呢。”我用一句幽默使班里的气氛缓和了下来,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第二个问题:“事情已经发生了,愁闷或颓唐都无济于事,反而伤害了自己,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同学们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着。
“如果没有能力改变父母的决定,我想我可以尽力去理解他们,他们也许有不得已的苦衷,他们也会伤心、气恼,我可以为他们分担一些,给他们一些鼓励,向他们展示我承担生活的勇气。”
“我有一个好朋友,四岁前父母就离异了,以后他再也没见过他爸,更别说有抚养费了。当父亲到学校看他时,他已经十七岁了,根本不知道眼前那人就是自己的爸爸,父子相见不相识,可惨了。如果父母离异,我难过时就想想他,自我安慰一下,心里会平衡些。”
“我会发奋学习,化悲愤为力量,为我的将来打好基础,到时我就能够自立自强,谁也不依靠。”
“我们常要求父母宽容子女,其实子女更应宽容长辈。宽容需要理解,要培养宽容的美德,开阔自己的心胸,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同学们仿佛在人生思考中迅速地成长起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发言,也给我许多感触。在最后的总结中,我深情地说道:“家庭破裂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挫折考验,有的人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的人懂得自我调节,化挫折为动力。做生活的强者还是弱者,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和应对。如果只看到事物的消极面,我们永远无法打开心结,一旦你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海阔天高。有些现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正视它。正视现实需要勇气,寻找生活的意义需要睿智,主动适应需要坚强。当我们度过最初的一段不适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比同龄人获得了更多难得的品质:自立、勇于承担责任、懂得为别人着想。我们,就将不再是弱者!”
讨论会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会后,读着同学们的日记,我不时会心地笑着。
“曾经,我想象自己被囚禁在一所情感的牢笼里,牢笼密不透风,我在牢笼里呼吸渐渐减少的空气,最后倒在牢笼里。曾经,我恨过每一个看不起我的人,嫉妒过每一个过得比我好的人,甚至诅咒过每一个对我不好的人。仇视是我保护自己的武器,沉默是我生活中的面具。但是,有人告诉我:‘你应当学会宽恕,你不会宽恕别人,就不会得到快乐。’是啊,我为什么要活得那么累呢?快乐并不是遥远梦乡中的孤岛,也不是原始森林里的河流,它就是我手中的一粒沙,只要抓住了,它就会留在我旁边,所以我要抓住它。宽恕,其实并不难。就像你把兰花踩在脚下,它却把芬芳留在你的脚跟上。也许过去的日子回想起来总是很悲伤,但是只要想到天下还有更不幸的人,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
“其实我可以在每一份快乐前加一个‘更’字,给自己的幸福加一条底线,那么,幸福就不会太远,快乐也可以很近。”这是小慧的真情告白。
“老师,我想告诉您,我的父母也离异了……”这是小峰的日记,他在会前的问卷调查中隐瞒了实情,却在此刻向我**了心怀。
能帮助和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的人,是为人师的快乐所在。
(资料来源:编自杨丽娜。给孩子的心灵减负[N]。载《人民教育》,2004年第Z3期:15~16)
这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班会。这是心与心的交融,真情与真情的交汇。师生在这里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吸纳,相互支撑。尤其是面对父母离异这一敏感话题,尊重和信任更是班会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之后,尊重与羞辱对于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种刺激。”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则说:“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他的信任。”正是这种尊重和信任才能引导学生勇敢地直面人生中的困境,培养宽容、理解、理性、坚强、自信的美好品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班主任在做好集体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只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班集体才能健康地发展。班主任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包括做好先进生的培养教育、中等生的促进教育和后进生的转化教育。
1。先进生的培养教育
在一个班中,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要做好先进生的培养教育工作,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先进生也有缺点,也会犯错。也就是说优缺点兼有、长处和短处并存。因此,班主任对他们不能偏爱,而要严格要求,对其缺点和所犯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要及时批评,以防止先进生产生自满心理。
(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一般而言,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会产生沮丧、失意、不满、焦虑等不良感觉。先进生对挫折的感觉尤为强烈,班主任应努力满足先进生的补偿心理,使先进生沿着“偶然失败——再次表现——表现成功——自信心增强——不懈努力”的良性循环轨道前进。
(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先进生有较强的超群愿望,一旦有人比他优越就会产生嫉妒。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并尽力去缩短差距,赶上甚至超过他们。班主任应营造一种团结互助、你争我赶的良性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公平的前提下进行竞争。
(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先进生有诸多优势:学习成绩好,热爱班集体,关心班集体,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信,善于团结同学等。班主任可利用先进生的优点,让全班学生模仿,即发挥先进生的作用,让全班同学都取得进步。
2。中等生的促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