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文化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学校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1。学校文化的概念及组成
美国学者华勒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是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的。①观念文化:观念文化也是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它包含四种成分,即认知、情感、价值、理想。它是学校文化的内核与灵魂。观念文化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②规范文化: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它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规范文化是学校发挥育人职能的制度保障;③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有两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包括学校总体结构和布局、校园绿化和美化等;设施文化,包括教学仪器、图书、办公设备等。物质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2。学校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学校文化体现一种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追求一种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诉求一种教育责任和价值取向。这些教育准则和道德规范,起到约束、规范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的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和人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能促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2)凝聚功能。学校文化能加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团结师生,凝聚师生,好好地工作、学习、发展,还可以把学校、家庭、社会凝为一体,形成办学的合力。是联系职工和协调一所学校所有成员行为的纽带,使学校管理生发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3)规范功能。学校文化中蕴含着道德因素,能调节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心理相容、和谐有序。
(4)选择功能。从总体上说,人类文化来自于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相似的积累过程,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为保持自身文化的纯洁性,每个文化圈子都有一个过滤网,对自身既有文化进行净化,对外来文化进行筛选和同化。没有哪一种文化愿意毫无保留地接受异质文化。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与人类文化发展的无限性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有必要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进行整理和选择。
(5)融合与传播功能。学校文化汇聚了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取长补短、吐故纳新。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形成新的地域文化。如同深圳市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响,在相互碰撞和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特区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要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现代社会主流文化,要有选择地传播大众文化、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了解、交流、融合和发展。
3。学生文化的成因及特征
(1)学生文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学生文化的形成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着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某些学生由于身心方面的显著特征,在其生活经历中会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文化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学生多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自己交往的同年龄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③师生交互作用。在教师为主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境地。他们会形成一些与此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的师生互动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社会气氛和行为方式。④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学生所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制约学生文化特征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一般都有着一些特定的思想观念、价值规范等,学生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为也难免受家庭的影响。⑤社区的影响。学生生活的社区对其文化的形成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一般总会形成与社会共同体相应的规范与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在有意无意之中习得了社区的文化特征,并把它带到学校中来。
(2)学生文化的特征。①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一方面,它表现为与成人相异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独立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受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②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结为一个群体而表现出来。同时,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学生文化中蕴含着学生群体的价值和规范,这些文化特征构成一种“环境”,影响着处于这种文化情境中的每一个学生,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习得了这种文化。③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可能会因共同的种族、民族等特征结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群体,也可能会因共同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形成独特的社会阶层文化;他们可能会因性别间的差异,在学校中表现出不同的性别文化特征,也可能会因年龄的不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需求。④互补性。从整个学校文化来讲,学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人的生活是多侧面、多色彩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不断地在发挥着作用,从学生文化的不同类型和样式上来讲,年龄文化、性别文化、同伴文化等,也是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纠结在一起互为补充的。⑤调适性。主要指通过心理调节和无益情绪的化解,达到身心康乐的目的。学生不仅有求知的需求,还有交往、归属、爱、美的需要,以及自我发展、完善、实现的需要。学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些需要,使之达到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再者,种种挫折导致的焦虑、忧愁等,可能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而学生文化为排解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一条良好途径。
四、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人口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来描绘。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和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特别是学龄人口,它直接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儿童出生率高,增长数量大,人口对教育的需求也就越大,教育的规模也要相应地扩大。人口数量决定着教育需求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可能规模。人口数量越多,要求教育规模越大。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其中,身体素质包括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两个方面,是人口质量中的物质要素;文化修养包括人们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和劳动技术水平;道德水平包括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于社会规范的社会品质等。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是人口质量中的精神要素。人口质量是一个表明人口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水平的概念。
人口质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的影响;二是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对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的影响。应该说,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质量,因此,教育者的素质和质量对教育的影响是非常直接和重要的。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每个方面的结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如人口分布过密或过稀都会制约教育的发展。人口结构一般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和职业结构)和人口的地域结构。
人口的自然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直接影响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性别结构对教育的结构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专门的女子学校。
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的文化教育结构和职业结构对教育的影响。以我国为例,目前我国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口所占比例比较小,这就对我国调整教育结构和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人口的地域结构是指人口在一定区域分布和增长的状况。人口的空间分布规模制约着教育的空间分布。人口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域,教育的空间分布就相对比较集中;在大中城市,人口分布比较集中,所以,这些地区的教育机构分布就比较集中。
(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控制人口数量
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主要是由于:①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国家对劳动力文化要求的提高密切相关,这便刺激了家庭的教育需要。而家庭教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转化的过程已证明了这一点;②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改变人们传统的“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生育观和家庭观;③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育儿童的能力。有调查显示,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和人口出生率呈反比例关系。
2。提高人口素质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高数量与低质量往往是并存的,只有降低人口数量,才能相应提高人口质量。教育对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教育可以使人优生和优育,因为教育能够提高父母的文化素质和理性水平,使他们优生和优育,保证新生儿在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有较好的先天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可以显著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3。优化人口结构
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此,推动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人口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总之,教育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因此,“教育万能论”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