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第3页)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第3页)

(6)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的整体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包括制度、组织行为、思想观念、教育内容等,其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尤为重要。

(7)多元化。教育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多元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当代教育现代化的成果突出地表现为教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得到普及和深化,教育内容的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历不断提高,教育制度越来越灵活,教育结构越来越合理。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的多元化现象不可避免。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在教育界,人们通常把教育多元化理解成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问题与思考】

1。为什么说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3。近代学校教育与古代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5。结合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就个人而言该如何践行教育终身化?

【阅读拓展】

1。王有升、李福华:《“教育者”的本质诉求及其基本要义》,载《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1期。

2。黎琼锋:《教育是什么:源自教育隐喻的理解》,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3期。

3。张楚廷:《教育就是教育》,载《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4。鲁洁:《教育本质试探》,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第3期。

5。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载《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6。吴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载《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7。杜成宪:《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第3期。

8。孙绵涛:《关于教育观的思考》,载《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

9。方展画:《发展性、动态性、多样性——对教育的重新理解》,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10。郝文武:《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载《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11。陈时见、王春华:《美国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取向及启示》,载《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

12。扈中平:《关于教育本质讨论的综述》,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年第2期。

13。杨小微:《转型时代教育者的生存智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1期。

14。戚万学:《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启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3期。

15。涂艳国:《教育的历史发展新论》,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5期。

[1]陈桂生:《教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3]王克仁,等:《中国教育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40年。

[4]朱经农,等:《教育大辞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年。

[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

[6]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7]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

[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