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电子书pdf > 第三节 教学中的自由控制与民主问题(第4页)

第三节 教学中的自由控制与民主问题(第4页)

案例研究

学完“声和光”的有关知识后,学生正在做教师布置的作业,突然一位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糖拿出来吃。取糖时发出了糖纸摩擦的声音,把同桌的视线也吸引过去了。尽管这位学生小心翼翼,还是被教师发现了。此时教师稍作沉思,扫视了一下“目标”处,然后开始向学生提问,“你们听到了一种声音吗?”一个学生说,“听到了。”教师又问:“是什么声音?”学生说:“好像是塑料纸摩擦发出的声音。”教师又问:“后面的同学听到了吗?”学生说:“没有听到。”前面的学生解释道:“因响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教师问:“前面的学生虽听到了声音,但知道这位同学究竟在干什么吗?”学生说:“他在塑料包装纸里取糖。”教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因为声音沿直线传播,只有我和他右边的同学才知道。”说到这里,这位吃糖的同学已是面红耳赤,一番看似有趣实则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学引导和控制,使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得到了及时的控制和疏导,实现了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的完美融合。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您遇到过类似的情境吗?您是如何处理的?

2。在本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式主要体现和运用了我们学过的哪些教学理论?运用的效果如何?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资料来源:http:。atea。ews20060222323。asp,有删改。

拓展

补充读物

1[美]斯特赖克,索尔蒂斯。洪成文,等译。教学伦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该书是一本教学伦理著作,主要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讨论了教学中的惩罚与正当程序、学术自由、学生平等、文化多元和教师专业化等伦理问题。该书最大特点是以教学中生动、具体、鲜活的案例为基础,讨论复杂的伦理问题,极具启发性。

2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该书是教育学基础系列教材,是国内教育哲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该书从哲学与教育的关系入手,依次讨论了什么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简史,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以及公正与教育等问题。该书内容丰富,逻辑清晰,极具思想性与可读性。

3张立昌,等。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该书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教学本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题、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提出了教学哲学的科学定位,提出了教学哲学的对象、任务、方法等的独特性。该书特点是视角独特,涉及面广。

在线学习资源

中国价值教育在线,http:jiazhijiaoyu。

[1]因有效教学早期关注的是如何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因此关注的是对教师“教”的研究,如教学效能、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在后期,有效教学的研究逐渐突破单纯对教师“教”的研究,开始突出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及师生互动的综合性研究,特别是着重于对教师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发展的研究。可以说,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和过程。在我国,有效教学的兴起主要依托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新课程改革针对“应试教育”的痼疾,倡导课程知识的建构性、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师生关系的交往性、教学目标的统整性、教学评价的多元性等,指向学生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变革,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有效教学后期的发展与新课程改革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实际上,有效教学的理念在进入我国教学研究和实践场域后,其对教学实践产生的广泛影响主要不在于其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和促进,而是因其关注知识传授的有效性与“应试教育”的追求不谋而合所致。这样,有效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备受基础教育领域的认可和欢迎。一方面,有效教学的引入可以在理念上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有效教学的引入可以在实践中名正言顺的为学校的“应试教育”服务。

[2][美]小威廉姆·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探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34。

[3][美]小威廉姆·多尔。超越方法:教学即审美与精神的探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34。

[4]张华。反思对话教学的技术主义倾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60~69。

[5]陈晓端,等。当代西方有效教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8):56~57。

[6]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40。

[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02。

[8]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9]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

[10][日]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M]。刘剑乔,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4。

[11]单文经。教学引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2~13。

[12]有效教学是以效率优先的教学,在追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教学公平有所侵蚀。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以学业较好的学生为标准,而学业不良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他们的参与机会会被轻视;他们的受关注机会被忽视;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学生的尊严、身心健康等都是可以被伤害的,如惩罚和变相惩罚的实行,题海战术的运用,“打吊瓶班”的现象,等等。

[13]现实的教学生活中,有不少教学形式上搞的轰轰烈烈,课堂热热闹闹,师生“互动性”强,但实质上这样的教学并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双边性,并未能从精神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只是教师或学生的“表演课”罢了。

[1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

[15]这种认识实际上影响着我们整个生活,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熟悉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反映的都是人们对用不道德的手段达到好的结果的行为的认识。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认识和传统伦理文化影响有关,但在当下这样一个重视民主、自由、人权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显然这些认识都是需要接受检验、反思和重新认识的。

[16]所谓“善良意志”“并不因为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所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18]《论语·述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