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
补充读物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富尔虽然被认为是继朗格朗之后终身教育理论的又一代表,但由于其提出的学习化社会理论,并由于其倡导学习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又被尊为终身学习思潮的代表人物。富尔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人们对终身学习的思考。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内容涵盖了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面,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上提出了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其内容之丰富、新颖、深刻,堪称是里程碑性的教育文献,实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事业的人们所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3[法]保罗·朗格朗。周南照,陈树清,译。终身教育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
《终身教育导论》系统阐述了终身教育思想。这是作者及时而深刻地捕捉了战后科技革命的新时代对教育的挑战的结果,而且是长期在成人教育实践中进行探索的结果。作者独创性地发现了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终身教育与教育平等的关系,终身教育与个人实现的关系,终身教育与“生命周期”的关系等;较全面地阐述了终身教育的概念、意义、原则、内容、方法、发展战略等,为后来终身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本书仍属于“探索”“尝试”,因而在系统性、逻辑性、科学性等一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思索完善,此外,本书中提出的民主、平等、个人实现等一些观念也有待于加以分析。
4[日]佐藤学。钟启泉,译。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以“学习”为主题的专著,重点论述了“学习”作为一种对话性实践,不仅引导我们从独白的世界走向对话的世界,而且借助这种对话性的、合作性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构筑起“学习共同体”的可能性,而基于“学习共同体”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本书作者融会东西方教育哲学的思想所着力重建的“学习”概念及其对于一系列传统教育观念的超越,无疑是一席丰盛的心灵盛宴,万千读者将会从中得到莫大的启迪和激励。
在线学习资源
网易公开课,http:。163。courserahome。htm#e
[1]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0431。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辞源(合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60。
[3]桑新民。学习究竟是什么?——多学科视野中的学习研究论纲[J]。开放教育研究,2005(1):8。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9。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38。
[7]徐儒宗,译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4。
[8]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46。
[9]张春杰。儿童厌学现象分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34。
[10]克里斯托弗科尼,等。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M]。彭勃,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1。
[11]刘雅丽。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现代思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37。
[12]高志敏,等。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3。
[13]根据《国培文件汇编》(2013。4)等制作,该汇编文件为内部稿本,未公开发行,相关文件可通过国培计划网(http:。gpjh。cms)查阅《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教师〔2010〕4号)等文件。
[14]吴式颖,任钟印,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十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36。
[15]吴遵民,黄欣,编。实践终身教育论——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0~21。
[16]欧洲教育委员会:教与学——走向学习型社会[J]。祝智庭,译。外国教育资料,1997(6):75。
[17]连玉明。学习型社会[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33。
[18][美]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5。
[19][英]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4。
[20]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32。
[2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7~208。
[22]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33。
[23]余震球,选译。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
[24]Philips,D。C。,TheGood,theBad,andUgly:TheManyFastructivism,EdualResearcher,24(7),1995,pp。5-12。转引自:[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5。
[26]刘世瑞,胡蓉晖。从人的发展角度对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1):1~3。
[27][美]唐纳德·R·克里克山克,德博拉·贝纳·詹金斯,金·K·梅特卡夫。教师指南[M]。祝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