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哲学电子书pdf >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第4页)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第4页)

1。分析下面儿童话语中的哲学观点。

五岁的克利斯汀正学阅读。她学认音节并把它们读出来,从而学会认词。有次她对爸爸说:“我们有字母,我真为此高兴。因为如果没有字母,也就不会有声音,要是没有声音,也就不会有词,如果没有词,我们就不能思考,如果我们不能思考,也就不会有这个世界。”(马修斯:哲学与幼童)

2。有两位历史教师给学生讲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知识,过程中分别使用了下列两张图片,请从学生的视角分析教师图片选用的优劣。

图1

图2

3。观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分析校长和马修老师的人性观及其教育方式。

案例研究

阅读以下案例材料,并利用有关儿童的相关哲学理论思考以下问题。

1。怎样看待儿童看似幼稚的趣语?

2。如何与儿童进行交流才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趣语一: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儿子拉着我的手说:“妈妈,等我长大了,你长小了,我送你上幼儿园!”

趣语二:有一次我看儿子在**蹦跳,一直不肯停下来,就用威胁的口吻说:“你再跳妈妈就把你的屁股打开花。”儿子惊讶地说:“啊?我的屁股有种子吗?”我一时无语。

趣语三:晚饭前儿子问:“老师说周四带我们去春游,妈妈,什么是春游?春游是不是游泳?”

趣语四:儿子刚洗完头,我嗅着儿子的头发做陶醉状说:“你的头发真香,一股巧克力的味道(我想起广告‘德芙巧克力丝般润滑’),嗯,我闻闻,还有什么味道?一股牛奶的味道(奶香)。”儿子说:“啊?你想吃了我的头发?”

教学一线纪事

轻轻地捧起,柔柔地摊开——呵护儿童心灵胚胎(节选)

顾城有一首著名的诗,其经典的语句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学习文化知识,发展心灵也需要经历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过程。没有这样的过程,儿童心灵难以真正地发展起来。“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儿童心灵的胚胎期正是儿童蒙昧的、原始的自我探寻的最好时期。“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在心灵胚胎期,儿童最应做的事情是:

第一,自由生活着,并探寻着。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中就曾这样赞叹道:“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我们应该给儿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儿童充分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探寻。探寻着去生活,充分地生活。这样的生活,儿童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想象。比如,一位儿童发现他家养的小白兔看见他吃稀饭,忽然不吃东西了,眼睛盯着他手里的稀饭,好像很想尝一尝,他便把稀饭给小兔子尝了一口,发现这个小兔子吃得津津有味。作为教师听了孩子的介绍,是否可以这样引导:“你怎么知道小兔子吃得津津有味呢?你再试一次,仔细观察一次,把这个‘津津有味’记录下来,好吗?”儿童去探寻生活,除了这样的事先无目的地寻觅之外,还可以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探寻。比如,一位美国女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找出自己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这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现在正在从事那行业的人,写一份口头报告。”这是一种设计了的探寻生活的方式,只要适合儿童,比第一种更为有效。

第二,大胆涂鸦着,并探寻着。低年级的儿童学习完全可以采取“涂鸦式”,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色彩、或线条、或文字、或歌声、或言语来表达自己所感知的世界。著名作家肖复兴辅导儿子肖铁作文时,就起于肖铁6岁之前。他让肖铁对着录音机说话,说后和他一起听,并且告诉他这就是作文。后来,肖铁对“作文”兴趣大增,对着录音机说个没完,简直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作家了。这无疑是一个丰富儿童原初意象,让儿童大胆涂鸦的典型例子。儿童大胆涂鸦是发展心灵的好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儿童表达的兴趣和习惯,让他们自由发展心灵,不设任何框框,真正做到想说就说、想写就写、想唱就唱、想做就做。在这样自由涂鸦的过程中,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儿童就会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去学习,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第三,创造想象着,并探寻着。我们不要给儿童思维、想象等设边界,让他们放胆去创造、去想象,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想象,往往孕育着创造的萌芽。要开发儿童创造的潜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便是一把金钥匙。因此要创造空间,让儿童创造着、想象着、探寻着。有一个故事讲的是:某小学走廊里陈列着一幅很有趣的画,那是一个由孩子的脚印组合而成的画面。每当有来宾参观学校时,校长总是很自豪地向来宾介绍说,这是一个学生在脚上涂了油彩,用力踩出来的。他认为这个孩子的思维方式不同一般,创造力不可估量,就把画郑重地陈列在这里,旨在倡导一种创造精神,鼓励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拓展

补充读物

1[德]贝蒂娜·施蒂克尔。张荣昌,译。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本书内容主要是儿童提出问题后,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进行回答。孩子们提出了为什么1+1=2?为什么有男孩和女孩?我们为什么必须上学?天空为什么是蓝的?……能够精妙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自然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他们是他们所研究的那个专业的顶尖人物。

2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本书详细论述了儿童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样态,全面提示儿童哲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和学校课程的基本面貌。该著作分析了什么是儿童哲学、儿童哲学的国内外现状、怎么教儿童哲学、用什么教儿童哲学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结论及建议。

3[美]爱利森·高普尼克﹒陈筱宛,译﹒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神奇发现[M]。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

该书系台湾出版,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的发现为基础解析了儿童的内心生活。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理论的突破发现:以往认为幼童不会假设思考,作者打破传统看法,认为幼童比成年人更为聪明、审慎且机敏。幼童深邃的眼眸是爱与道德的明证,对玩物的迷恋是未来发现新科学的前奏曲。

在线学习资源

许锡良的博客,http:blog。ifeng。2677877。html

[1][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

[2][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2。

[3]郭思乐。以生为本的教学观:皈依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1。

[4][意]皮耶罗·费鲁奇。孩子是个哲学家[M]。陆妮,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8。

[5][美]爱利森·高普尼克。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M]。陈筱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20。

[6][美]爱利森·高普尼克。宝宝也是哲学家——幼儿学习与思考的惊奇发现[M]。陈筱宛,译。台北:商周出版社,2010:24~25。

[7]殷琦。童心的培养[A]。丰子恺集外文选[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71。

[8]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写成的著名法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其主要内容是:“我”在浩瀚的撒哈拉大沙漠上遇到了一个古怪奇特而又天真纯洁的小王子——他来自—颗遥远的小星球。小王子是特别有天分的孩子,他凭直觉行事,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发现其实质。作品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10][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27。

[11][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M]。陈国容,译。北京: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89:2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