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智慧
所谓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36]。从字典中对智慧的解释,我们可以得知,智慧和能力一样,是专属于个人的,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用其已具备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一个未知的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的过程。智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的指向方向是不同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对已知事情的综合分析、总结、判断;而发明创造能力则是在对已知事物的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发展方向的直觉判断,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未知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和世界。“在本质上,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经验的过程中,表现在思考的过程中;再究其原本,在生存过程中,智慧表现于对问题的处理、对危难的应付,对实质的思考以及实验的技巧等。”[37]也就是说,智慧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
案例
教人以智慧
小张老师在学生学完圆的周长的公式后,问学生半圆的周长公式是什么?班级同学都表现得很活跃,有的孩子说是πr,有的孩子说是12*πd。
亮亮说是πr+2r。
同学们有的哄然大笑,有的若有所思。
这时,老师向亮亮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但并没有制止、批评其他同学。课堂安静了,过了一会儿,若有所思的同学们表示赞同亮亮的结论。并说理由是:πr是半圆的弧长部分,但是还有直径部分。所以,亮亮的半圆的周长等于πr+2r是对的。
分析: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教人以智慧的过程。一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二是在发生分歧的时候,还是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得出了大家所一致认同的结论。
“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你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自己去感悟、去积累、去反思。”[38]智慧的增长需要的是“注重过程、启发思考、总结经验、教会反思”[39],即智慧的增长需要的是“过程的教育”,即学生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
(二)知识与能力
1。什么是能力
所谓能力,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即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40]。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能力具有主体性、主观性。即能力是附着在某一个具体的人身上的能够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在心理学领域,将能力视为“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41]在英语中,能力有“ability”和“capacity”两个词汇,其中“ability”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即某人现有的成就;“capacity”是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可能性,即某人具有的潜力或可能性。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能力概念基本包含了“ability”和“capacity”这两个方面。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是一切能力的来源,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备能力。知识是种子,能力是树干。只有种子发芽,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两者之间是辨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为什么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实际能力的差别却很大?其原因在于是否善于实践和总结。所谓主观能动性,就是能够将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创造性地糅合起来。在糅合的过程中,善于修正、完善、发展相互的长处,使彼此更加适应、吻合。这就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科学方法。我们只有掌握、运用这种科学的转化方法,我们的能力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学校教育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发展能力和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一个学者的思考力”[42]。因此,掌握知识对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中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最主要的表现是重知识、轻能力,这种教育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割裂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利于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为消除应试教育的上述种种弊端,我国已经对传统教育体制进行深入的改革。在这些改革措施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中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他们把基础知识同素质教育中要求的能力对立起来,认为能力比基础知识更重要,片面强调能力的培养,忽视基础知识的训练,走入了另一种误区。
反思:知识与能力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知识是提高能力的基础和前提,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能力又是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能力,知识也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作用。同时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深刻理解和创新,绝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巩固,为提高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知识的学习绝对不能靠死记硬背,但是熟练地掌握各种基本知识,是形成能力的一个前提,因而也绝对不能不记一些必备的基本知识。同时,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基础知识的技巧,为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的进步都要多表扬、多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知识的巩固方面,不布置简单、重复、机械的作业,要少而精,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训练学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的总结、归纳能力。
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43]。
第一,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积极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新特点、新思路,正确指导工作实践。
第二,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将过去那种只教书、只考虑升学率的做法真正转变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上来。
第三,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变教师“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服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第四,实现教学手段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一的教学手段,代之以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化。
第五,实现知识与能力的互动,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以知识为基础,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六,实现教学评价标准的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法,全面考查教师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对学生教育的效果,尤其要注重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创新能力方面的评价,鼓励教师刻苦钻研,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七,把减轻学生负担落在实处,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实际,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