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
[35]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3。
[36]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
[37]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4。
[38][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
[39][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14~215。
[40][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0~11。
[41]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4。
[42]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4。
[43]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4。
[44]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14。
[45]D。J。O’IntrodutothePhilosophyofEdu。Routledge&KeganPaulLimited,1957。
[46][英]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8。
[47]夏正江。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46。
[48][瑞典]T·胡森。教育研究的范式[A]。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83。
[50][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66~367。
[51][法]卢梭。爱弥儿(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80。
[52][法]卢梭。爱弥儿(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4。
[53][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高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
[5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9。
[55]丁学良。丁学良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134。
[5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5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02。
[5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5。
[5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
[6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2。
[6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
[6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6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5。
[6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3~634。
[6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6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3。
[6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68]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育报,2007-04-20(006)。
[69]魏宏聚。新课程三维目标表述方式商榷——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概念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10。
[70]魏宏聚。新课程三维目标表述方式商榷——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概念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0(4):12。
[72]钟启泉。“三维目标”论[J]。教育研究,2011(9):64。
[73][美]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