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第1页)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第1页)

第一节什么是知识

学习目标

理解知识的基本概念,明晰知识的类型,了解知识的演进历程。

“依据哈佛大学谢弗勒的看法,知识论在讨论五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知识?何种知识最为可靠而重要?知识的来源为何?应如何追求知识?什么是传授知识最好的方法?”[1]本章讨论的正是谢弗勒命题中的一些问题。教育离不开知识,知识是教育的源泉和根本。知识的内涵、类型复杂而多样,其演进带有时代印痕。因此,明确知识的基本内涵,对知识的基本类型进行划分,了解知识的演进历程,就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知识的基本概念

所谓知识,在英文学界“多用episteme,泛指人的一切阅历、见闻与学习心得。具体包含着学识、智能、有系统的体系三个方面的含义”[2],而关于知识的研究则是“episteme”与“logos”的结合,即“epistemology”,译为知识论,又译为认识论。

知识

知识是人类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的观念成果。传统哲学中知识的定义为:能被充分证实的真的信念。而现代知识作为构念,和情感感性、情境氛围、主观意志发生了很多交融,知识的内涵变得模糊起来,在不同语境中知识拥有不同的语义要素。

在《说文解字》中“知,从口矢”。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指出:“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从中可获得的信息有:第一,有其内容;第二,可外传;第三,了悟;第四,意向……‘识,常也,一曰知也,’段玉裁补充云,‘常,当为意字之误也……心有所存谓之意。’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第一,意味着记存于心;第二,与知同意。”[3]“知识的定义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五种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人的认识(包括才能)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的真实或歪曲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则从实践的社会性来了解知识的本质,把社会实践作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4]

综上所述,“知识”的基本概念应该具备以下本质:首先,知识是一套系统的经验,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称为知识,不是任何个体经验都可以成为知识,任何知识都必须进行合理性辩护;其次,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是得到某种知识制度认可,并被整合到整个社会知识传统中去的个体经验和个体思想,它必须在宏观体系当中占有合法席位,在整体叙事中具有价值,即必须进行合法性确证才是知识;再次,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传播过程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但一定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的途径获得的;最后,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即能够发挥帮助人完成有目的的行动之功用的经验集合。

二、知识的类型

(一)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关于知识类型的分类是理性主义的。以柏拉图、笛卡儿、康德等为代表。柏拉图将“知识”和“意见”相区分,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不同于人类感性认识所产生的“意见”。[5]笛卡儿认为由感官获得的知识是混乱的,是人与动物共同具有的;只有由思想获得的知识才是清晰可靠的,是人类所独有的。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以及康德等也都强调知识构成中的逻辑成分及知识形成中的理性作用。

笛卡儿对感官认识的怀疑

笛卡儿在“知识”概念问题上,对感觉经验的可靠性持怀疑主义的态度。他举“蜂蜡”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蜂蜡有很多感觉特性,如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有花的香味,看起来有某种颜色、有一定大小和形状,摸起来还有一定的硬度和温度,等等。但是,当把这块蜂蜡靠近火的时候,这些属性就都改变了,尽管蜂蜡还在。笛卡尔就此得出结论:人们所感觉到的东西不是真正的蜂蜡,真正的蜂蜡是由广延性、柔韧性等性质构成,而这些性质不是由感官获得的,而是由思想获得的。

——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9。

这涉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人们对任何具体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它是客观外界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接触客观事物,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在发展中要经历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现象、表面的个别特性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最初的反映结果。知觉是把种种感觉综合形成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对整个对象的反映。表象是过去感知的事物在记忆中的再现,表象是感性的认识中较高级的形式。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和高级形式,是人们凭借抽象思维把握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以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为特征,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对象和内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感觉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概念[6],概念的形成表明认识已由感性思维直观上升到理性思维;二是判断[7],它在逻辑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三是推理[8],它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概念、判断和推理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概念是浓缩了的判断,判断是展开了的概念,推理则是判断之间矛盾的展开。同时,概念和判断又总是推理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感觉经验所把握到的只能是认识对象的种种“现象”,人类的理性思维所把握到的则只能是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因此,便构成了人的感觉经验与理性思维的矛盾:对人的感觉经验来说的“存在”,对人的理性思维来说却只能是“非存在”;反之,对人的理性思维来说的“存在”,对人的感觉经验来说也只能是“非存在”。感性“看不见”本质,理性“看不见”现象。[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相互包容,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觉、知觉与表象

一种感觉只反映苹果的一个侧面,圆、红、大、硬或者甜。知觉则把对苹果的种种感觉综合起来,“一个大的、甜的、有一定硬度的红苹果”。表象是在记忆中再现过去的感知过的事物,眼前没有苹果,我们仍可以在头脑中产生苹果的形象。

(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相对于理性主义的知识论,另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是经验主义的知识论。它反对任何先验的观点和范畴,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例如,培根就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对外界事物的忠实反映,观察和实验是获得这些知识的最可靠途径。洛克提出人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验的观念,所有的观念都是通过感觉得来的,感觉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通道,知识就是对两个观念之间“一致性”“相似性”或“因果性”的认识。

这就涉及另外两个概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认识来源于实践,从亲身的实践中才能得到直接经验。但是这种实践经验,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别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所以,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一切事情都靠自己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个人所接受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为了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学习外域的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每代人都把前人的认识当作自己认识的起点,又都以自己的认识成果充实人类知识的宝库,作为下代人认识的基础。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知识积累和交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如果每一代人都摒弃前人的认识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的认识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最低水平上,得不到发展和提高。因此,就个体而言,经验可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而真正的经验——知识,都是从实践中获得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虚心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缺一不可。

间接经验是他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真正消化它,把它变成自己切实掌握的知识,就必须在实践中使用它。使用间接经验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的过程、深入学习的过程、实现认识目的的过程,发展、完善、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把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实际知识,必须正确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正确处理参加实践和认真读书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关系上的三个误区

1。误区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2。误区二: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可信

直接经验是一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指实际知识;间接经验是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书本知识。不管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也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误区三: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个人由于生命、精力、实践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要在虚心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基础上,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以发展认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Polanyi)在1958年提出的重要概念。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符码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旗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是在行动中所蕴含的未被表述的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具有难以规范化的特点,不易传递给他人,深深地根植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

哲学家语录

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MichaelPolanyi。StudyofMan,1958。转引自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8期。

隐性知识的价值必须通过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实现,知识正是通过这种循环转化而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历经四个循环阶段。[10]

1。社会化阶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