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运用“教育”的方式
学习目标
能够区分现实中的教育、有关教育的观念和“教育”的概念。
在社会科学中有“起源决定本质”的观点,这种观点尽管值得推敲,但如果有本质的话,起源和本质在相当多的时候还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的。教育是什么需要回到“教育”的源头去看一看,不是最初的教育“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而是“教育”最开始是如何被理解的。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即是“教育”“edu”等种种不同的“能指”,其“所指”有何差异,意指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教师对“教育”的不同理解意味着不同的教育观及思维与行为方式。
一、“教育”的中西方起源
(一)古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由来
古代不但存在“教育现象”,而且有“教育思想”,甚至有“教育理论”。纵览今日之所谓“古代教育文献”,“教育”一词却难得一见。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1]在不少人眼里,似乎仅有孟子一人提及“教育”。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先贤均在“教育”问题上进行过表达。
1。“师道不立,儒者之学几近于废熄,唯朝廷崇尚教育之,则不日而复。”[2]
2。“如得其诚,愿预教育,然后天下之道可得而明,阿衡之心可得而传。”[3]
3。“善教育者必有善学者,然后其教之益大。”[4]
“所指”和“能指”
一个符号由“所指”和“能指”构成。“所指”就是符号意指什么,即概念或图形的内涵。“能指”可以按字面理解为“可能”指,即是符号的形构(如果是文字也包括其读法)。“所指”和“能指”的区分告诉我们,任何词汇与其含义的关系都是“人为约定”的。
4。“学者不自勉,而欲教育者之俯从,终其身于不知不能而已矣。”[5]
但遗憾的是,“教育”这两个字在后来的两千年间,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而中国人教育的历史很久远,那么,在长期的教育历史当中,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来表达“教育”的意思呢?
“学”和“教”的意思是很相近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教育著作的篇名都带有“学”字,比如《学记》,如果用现在的话语体系来说那就应该叫《教育记》,但那个时代就叫《学记》。清末主管教育的部门叫学部,现在我们叫教育部,就说明“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是指代教育的。
《说文解字》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告诉年轻一代“你不能做什么”“你要做什么”。从甲骨文以及古代思想家们的论述来看,我国古代“教”与“学”的基本含义是“学做人”“学做事”。
古代虽有“教育”一词,却不常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古代社会,总的来说,行重于知,学重于教。关于修业、进德、学习、践行的言论尤其丰富,并且逐渐形成一套“以学为本”的话语系统。关于教学、指导、训练之类的言论却不发达,通常还依附在“以学为本”的话语系统中。古人即使在“使别人学”的意义上谈论“教”,也多从“学”的方面出发。他们所说的“教”,实际上常常指的是“受教”,即“学”。正如张载所言:“学与教,皆学也,惟其受教,即是学也。”[6]
其二,在古代汉语中,特别在古文当中,多用单音词,诸如“教”“诲”“育”“训”“授”“化”“导”。这种语言习惯妨碍了像“教育”这样的双音词的通行。古人偶然也使用双音词,但偏爱于“教诲”“教导”“教授”“教养”“教化”“化育”“作育”“德教”“政教”“法教”诸词,总之没有形成使用“教育”一词的习惯。
“教育”成为常用词,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这种变化,与国人睁眼看世界、接触到西方近代教育思想、试图效法西方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近代先驱在评价西学课程和近代学制、倡导教育改良或革新时,用语系统经历了从“旧话语”到“新话语”、从“以学为本”到“以教为本”的转换:根据记载,“教育”一词最晚是在1901年开始通用于我国的翻译界,再经过翻译界的努力,把这个词迅速地传播到了中国的知识界、师范学校和全国各地。到1902年,“教育”一词开始成为汉语系统中的一个常用词。也是在这一年,我国出现了以“教育”为题的专论,“旧话语”的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撰有《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教育专论。也是在这一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成为以教育命名的社团。
(二)西文“教育”一词的用法及含义
现代汉语“教育”所对应的用词,英语为“edu”,法语为“édu”,意大利语为“edue”,西班牙语为“edu”,德语为“Erzjehung”。它们都源于拉丁语“educare”。“educare”意指“养育”“培养”“饲养”,该词又源于拉丁文“educěre”,是“引出”之意,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从辞源上说,西文中“教育”一词含有“内发”之意,强**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消极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无怪乎西方教育理念中“种子说”“展开说”“内发说”“自然主义”之类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一点大不同于中国的教育理念。
在纯中文语境中,像塑造、陶冶、训练、宣传、灌输、说教、规劝、训示、改造、教化、感化、涵化、儒化之类的“外铄性”活动,通常可以一概称作“教育”。这种用法在西文语境中却不常见。在西方人看来,教育虽然与上述活动有诸多相似之处,有诸多联系,却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称之为“教育”,原因就在于“教育”有“内发”之意。中国和西方在“教育”一词用法和含义上的这种差异,给双方在教育问题上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造成了困难。双方在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上存在的许多误会和曲解固然与意识形态分歧有关,也与语词的用法和语义各异有关。
西文“教育”虽然同源,但英语“edu”在用法和语义上,与德语“Erzjehung”不尽一致。原因在于,德语除“Erzjehung”之外,另有“Bildung”一词。“Bildung”指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授受活动。依照德国人和俄国人的用语习惯,知识和技能的授受过程,与其说是“教育”活动,不如说是“教养”活动;像学校这样的机构与其说是“教育机构”,不如说是“教养机构”。
此外,在现代英语中,“edu”尚有一种特殊用法。它既指“教育事态”,表达“教育概念”,又指各种关于教育的研究和陈述。前一种用法上的“edu”大致与汉语“教育”一词相对应,后一种用法上的“edu”则与汉语“教育学”一词相对应。
总之,“教育”的用法存在三种特别明显的国别差异:中文“教育”有外铄的意向,西文的“教育”有内发的意向,德语、俄语中把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称作“教养”,不称之为“教育”,中、英、法文中没有德文、俄文意义上的“教养”,汉语“教育”,英语“edu”,法语“édu”通常包含文化知识和技能授受之意,英语“edu”可能指“教育”,也可能指“教育学”。习惯于“教育”一词中文用法的人,在研读西文教育文献时,需要特别注意上述三国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