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第2页)

第一节 什么是哲学(第2页)

人是由于好奇或疑惑而开始哲学思考的,疑惑不等于哲学,而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疑惑,对常识怀疑是哲学的起点。柏拉图(Plato,Πλτων,约公元前427-前347)曾在《泰阿泰德篇》中说道:“惊讶,这尤其是哲学家的一种情绪。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7]可见,哲学起源于惊异这样的一种情绪。由于受到疑惑的驱动,人们才开始思考。人的本性中有“好奇”的特质。“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8],“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开始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9]“当有人提出一个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是如此。最先表示出这种好奇心的人是希腊人。”[10]对这个世界保持惊讶的状态就会带领人走进哲学的神圣殿堂。而对古希腊人来讲,他们的哲学问题就是这个世界何以是这个样子,他们追问世界的本源问题以及在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里人类的心灵何以支撑等相关命题。哲学的问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哲学的问题是永恒无解而且万古常新的”[11]。哲学只能有各式各样的解答方式,以至于维特根斯坦说,哲学问题的特征是“我找不到北”[12]。

好奇与惊奇

尽管这里也用了好奇,但在一个审美生存的时代,好奇和惊奇事实上是不同的。好奇操劳于观看却不是探查,只是贪新骛奇,止于从一个新奇到另一个新奇,止于有所知。惊奇探索发现背后的东西,引发想象和创造。

(二)哲学是热爱智慧

“Philosophia”这个西语词来自古希腊语“фιλoσoф?ɑ”,原初意思就是“热爱、追求智慧”。作为一种活动言,“Philosophia”就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作为学科言,“Philosophia”就是一门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使人能够智慧地生活的学问。从这个角度讲,哲学家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主张“爱智慧、追求智慧”,他们明白知识可以占有,而智慧则只能热爱。在古希腊,有哲学家和智者两种类型的人,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智者讲求功利,所以他们以讲授雄辩术、辩证法等为专门职业换取生活的物质资料,智者回答问题,他们占有的只是知识。而哲学家则不讲功利[13],哲学家是提出问题的,并且对提出的问题孜孜以求地不断思考,因为他们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罗素(Russell,1872-1970)曾引证苏格拉底自己的话说,“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使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14]

(三)哲学是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

人类把握世界有多种方式:神话、常识、宗教、艺术、伦理、科学和哲学。[15]马克思把人类的精神活动分为四种,即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艺术的方式。[16]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而这种基本方式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前提性批判和反思。前提性批判意味着“它对一切问题都要追本溯源、寻根究底,做一番反省性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以接受的一切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的省察,质疑它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权利。哲学活动因此成为一种质疑、批判和拷问的活动,其具体任务包括两个:一是揭示、彰显暗含或隐匿在人们日常所拥有的各种常识、成见和理论背后的根本性假定或前提;二是对这些假定或前提的合理性进行质疑、批判和拷问,迫使它们为自己的合理性进行辩护,从而为新的可能性开辟道路。”[17]

哲学家语录

哲学始终是科学加诗。它有科学的方面,即有对客观现实(自然、社会)的根本规律做科学反映的方面;同时,又有特定时代、社会的人们主观意向、欲求、情致表现的方面。它总包含有某种朦胧的、暂时还不能为科学所把握、所规定的东西,而这又总是与人的存在和本质、人生价值和意义纠缠在一起。每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赋予这些永恒课题以具体的新内容。

——李泽厚。美学的对象与范围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5。

所以,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反思。反思性是指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活动,黑格尔曾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要获得对象的真实性质,我们对它必须进行后思,唯有通过后思才能达到这种知识。”[18]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关于哲学是一种后思的见解,并把它应用到对人类历史的研究。马克思明确地提出了他的“从后思索法”,即“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开始的,也就是说,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19]即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未来。

(四)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

黑格尔曾经做出过类似这样的表述:“哲学史就是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就是哲学本身的研究”[20],因此,学习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学习哲学史,因为哲学史是由那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伟大哲学家的经典著作所组成的;而另一方面,哲学史是仍然活着的哲学,因为当代哲学就是正在发生着的历史。

哲学问题本身的特点之一是要不断回到历史的起点去追问。一般来说,现实中的一切令人困惑和引人思索的现象,其缘由往往在悠长的历史之中。当人类开始对世界和自身产生思考时,这些基本的问题便是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在不同的时代,哲学家们思考着,辩论着,甚至相互抨击着,但是各异的只是对于基本问题的解释,而不是问题本身。人类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存在,产生于人类思考过程中的理性也必然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历史是衡量理性的重要坐标。

(五)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21]。世界观是对人、社会、世界的总体看法。哲学是用最普遍的概念、最一般的范畴和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来把握世界,因此,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会指导人们采取不同的行动,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方法论就是研究人、社会、自然的方法取向,是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方法合法性和适用性的理论依据。例如,笛卡儿被认为是西方哲学近代的开端,他提出“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精神比物质确实,而对我来讲,我的精神又比旁人的精神确实”。由这个命题直接导致了主体形而上学和本我形而上学的哲学发展取向,而“我思故我在”这个结论是通过理论理性获得真理的方法得出的,笛卡儿把方法推向思想的极端成为近代哲学的奠基人。

“哲学到底是什么”确实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本书还是打算给哲学找出一个本质,采纳的是最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表述,该辞书在“西方哲学史”条目之下设了“哲学的本质”子目:“在各种各样的界说中,很难判定是否能找到某种共同的因素或为‘哲学’找到某种中心含义,以它作为一种普遍的、全面的定义。不过,人们在这方面首先试图把‘哲学’定义为‘对各种人类经验的反思’或‘对人类最为关注的那些问题的理性的、方法论的和系统的思考’。”[22]

哲学(Philosophy)

哲学是对各种人类经验的反思或对人类最为关注的那些问题的理性的、方法论的和系统的思考。

(六)哲学是一种语言分析活动

分析哲学家把全部哲学问题归结为语言问题,认为哲学的混乱产生于滥用或误用语言,许多哲学争端都可以归结为语言问题的争端。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在其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中就明确提出:“一切哲学都是‘语言批判’”[23]“人们关于哲学事项所写出的大多数命题和问题并不是假的,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我们就根本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而只能确定它们的毫无意义的性质。哲学家们的大部分命题和问题都是因我们不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引起的。……如下事实并不令人吃惊:最深刻的问题真正说来根本不是问题。”[24]从这种认识出发,分析哲学家把哲学的内容或者归结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者对日常语言进行语义分析,他们认为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哲学家的任务不是发现和提出新的命题,而是阐释思想,使已有的命题变得清晰。

分析哲学不仅积极去“诊断”,而且努力去“治疗”:它试图为由日常语言的误用而引起的哲学难题提供“疗法”。对于像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分析哲学家来说,这种治疗特别是针对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的,因为混淆语言的使用规则最容易引发哲学争论。譬如,说“数字5是绿色的”在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违反了不能用颜色来称谓数字的基本语言规则,我们在这种说法中能体会到一种因语言误用而引发的无意义性。同样,在传统的形而上学中,分析哲学家们发现大多数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披上了伪装的语言或逻辑问题,古典哲学家们误以为属于世界的各种“存在形式”其实是语言的“逻辑形式”。[25]不难发现,所有形而上学概念,如存在、同一、物质、精神、时间、空间、因果、本质、现象、整体、部分、无限、有限、一般、特殊、个体、共相、变化、永恒、必然、偶然、可能世界、心灵和造物主,诸如此类,都是覆盖万物的“大问题”。[26]对上述抽象概念的探讨极易引起语言误用,并导致哲学困难。分析哲学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在不同的语境下,什么是可以说的,什么是不可以说的。哲学的语言分析就是试图将语言规则中内隐的东西明晰化,通过分析和论证,揭示语言使用的未明言的规则,来达到对哲学命题的澄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