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分析教育哲学 >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第3页)

第四节 儿童可教的人性假设与教育(第3页)

学生所写的事情60%几乎涉及抄袭、作弊、上课睡觉、逃学、逃避劳动、违反纪律等不良问题发生的处理,结果是教师帮助其克服弱点的教育行为让学生印象深刻。例如:

“高一历史课上,老师课前提问,问到我同桌,她一无所知,一脸茫然,出于同桌及朋友感情,我将课本打开放到了她可以看见的地方,历史老师没有当堂批评,只是走过来合上了书本,在下课时告诉我,‘帮助用到该用的地方’,当然不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我明白了‘尊重’两个字的重量。”

“高中时逃课,欺骗老师说我肚子疼,后来老师知道了,批评了我,以后我情愿承担错事的后果,也不敢再撒谎了”。

这些事件往往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个体之间,是学生个体对道德教育的独特体会,往往印象深刻。

资料来源:王澍,林丹。高中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基于学生对“高中阶段影响自己道德最深刻的一件事”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1(4)。

(三)道德应该是生活的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不应该脱离生活、远离生活,或者是虚假生活,这样的道德教育容易让学生成为道德消极主义者。无论何种教育,其目的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道德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不存在道德上至善至美的人,所以道德教育固然追求完美的品格,但也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案例研究

小鹰学飞的故事

一只小鹰跟着老鹰学飞。小鹰飞到了大树的上方,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老鹰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小鹰又跟着老鹰向上飞。小鹰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它又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

老鹰又摇摇头说:“飞得只比大山高,还不算会飞。”

小鹰只好鼓起劲儿,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老鹰向头顶上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

资料来源:苏教版语文第三册课文。

某位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总结阶段想要引导学生虚心好学、不断进取、一往无前的立意。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当小鹰飞的比大山还高的时候,老鹰还是把他跟其他鹰对比,这个时候小鹰怎么想呢?”有个学生回答说:“小鹰一定很沮丧?”该教师说:“你坐下,仔细读读课文。”

分析:沮丧,是不是正常的心理?一个人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一点点的进步也得不到肯定,心情是沮丧的,而成年人还要求他不断地进取,为什么老是打击学生的信心呢?为什么老是告诉学生,你不行呢?为什么不充分的肯定学生呢?正确理解人性,尊重个人的需要和心理,因为人都有社会归属感,都有角色扮演、爱与被爱、接纳和被肯定的需要。

本章小结

1。儿童能够提出许多哲学问题,分析这些哲学问题会发现儿童是个哲学家。

2。对儿童的哲学教育是可能的,李普曼多年来推行对儿童的哲学教育,编写了诸多的儿童哲学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

3。儿童的创造性是先天与后天的合体。后天培养创造性的措施可以是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以是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4。赫尔巴特认为人性可教,因为儿童具有可塑性;杜威也认为儿童可教,因为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经验。

5。人性可教的实践立场是:人是可以被教化的、无法确定对人的教化结果和以丰富的人性观对待儿童。

6。儿童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哲学的角度认识的方式主要有:心灵回忆说、心灵白板说和实用主义认识论。教师要根据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教育儿童。

7。教师要根据儿童道德成长的特点展开对儿童的道德教育。道德具有自主性、生活性的特点,帮助学生解决道德困惑的教育方式更为有效。

总结

关键术语

儿童

创造性Reativity

人性

Humanity

章节链接

应用

批判性思考

1。你相信儿童是个哲学家吗?赞成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吗?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对儿童进行哲学教育,英国哲学家约翰·怀特对儿童哲学就持有批判态度。怀特认为:“问题本身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具有哲学的性质,只有问题背后的情境才能决定,这种情境旨在断定一个问题是否引起个体对日常普通概念的质疑。他同时指出,提问者的意图对问题本身的哲学性也有重要影响。儿童提问题是为了学会使用概念,而哲学家则不是,他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概念,他们感兴趣于从更高的层次重构概念,但儿童却旨在知悉各种不同的概念,包括猫、河流、计算机等,因此,两者的意图是截然不同的。”

但是这种比较仍是在儿童与从事学术事业的学院派哲学家之间展开的,其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由此表明怀特仍将哲学视为一种学术,而非个体的生活形态,这和儿童哲学的理念是大相径庭的。儿童哲学的研究者们并不否认在儿童(特别是幼童)所从事的哲学活动中很大一部分是概念游戏,也不否认儿童需要掌握超过哲学范畴的概念,并学会把他们应用到生活中去,但这些都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一方面,儿童们确实能够表达出真实的困惑,诸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绝不是随意发出的疑问,他们也能够利用身边的各种信息及自身的经验进行思考。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孩子们并非仅仅关注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且能对既有的概念或命题提出质疑,如有孩子对“地球是圆的”提出质疑并进行了有效论证;关于公平与自由等抽象概念,孩子们也能够对常见定义进行有力的批判……注重理论思考的专业哲学家绝非是哲学家的全部,做哲学并非只有一种形态,儿童可以按照自身特有的方式迈步在哲学之路上。(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4~41。)

2。有人认为,创造性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只能保护人的创造性,教师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而且教师这个职业本身就缺乏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如何能够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呢?

体验练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