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考试的历史发展 > 美国深泉学院 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1(第2页)

美国深泉学院 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1(第2页)

三、守望传统贵在坚持

深泉学院之所以引起中国人的特别兴趣,吸引中国人视听,原因之一是因为中国也曾经有过某种形式上类似的高校。近现代乡村建设运动中,我们也有过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晏阳初发起的乡村学校运动等,但早已不见踪影。过去我们也有不少半工半读的高校,甚至校名就直接叫“劳动大学”“工人大学”,而且全国所有学校都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倡要培养劳动观念。但这些高校都是某种运动的产物,一阵风地办起,一般都很短命,或者昙花一现,或者有始无终。几十年过去之后,这些短期高校都已不见痕迹。假如当年的晓庄师范能够持续不断地办到现在,一定是个奇迹。可惜的是,历经多次关停并转的中国高校,有多少曾经出现的小规模的高校早不见了踪影?

越小的办学规模,其生均支出往往越大。深泉学院每年的运营成本大概200万美元左右,主要靠校友捐款。[11]学生在校期间过的是近乎我们过去吃大锅饭的生活,或者说“共产主义”的生活。这样朝夕相处两年下来,同学之间结下深厚友情。毕业后对母校充满感情,也都乐于为母校捐输。像深泉学院这样的“迷你”学院要能够经久不衰坚持下来,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即坚定的信念、稳定的基金、校友的捐款、对校规或创办人的办学宗旨(该校的大学章程)的坚守,还有就是大学自治的环境。

的确,“假如要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财力、师资、生源、选址都不是问题,最缺的可能就是容许这类学校存在的教育生态和制度环境。比如,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都要先看你这个学校是什么规模和层级,大专还是本科?学科师资是否齐备?是否通过评估验收?如果没有这些,就不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不被现有教育体系接纳。社会评价不同的大学,也遵循整齐划一的标准,本科专科、普通重点等级森严,泾渭分明,大学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拼命把自己做大做强。这种环境下,是没有深泉学院这种‘奇葩’学校生存空间的”[12]。经过一番围观,现在深泉学院在中国的知名度很可能已经超过了在美国的知名度,其原因还是由于深泉学院的办学模式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共鸣和反思。

地处沙漠绿洲的深泉学院孤独地守望传统,属于世界高等学校中的另类。这样一所“小而美”的学院,有如荒漠甘泉,滋养着一届届学生,让人们感受到清新的气息,也让我们认识到高等学校还可以这样办学。她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学生彻底的半工半读,这真是“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13]过去我们提倡的“培养劳动观念”“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怕脏、不怕累”等,现在已离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远,甚至连有些工科大学生的实习,也流于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现在中国人知道深泉学院真正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一以贯之,98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就是不改创始人纳恩的办学初衷,实在难能可贵,让人不得不慨叹。

深泉学院是美国教育史上一个大胆而特别的教育改革实验,并且成功地维持了将近一百年。它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是先进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纳恩作为西部水电站等多个企业的创始人和管理人,经常被招不到能够很好胜任实际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而困扰。所以他才亲自培养人,并一直在他的企业里开设大学课程,并鼓励大家从实践中寻找真理。他放弃企业后全身投入创办深泉学院的教育实验,20世纪初叶,美国同时也有其他类似的半工半读的学院,但是都没有深泉这样的生命力。深泉也经历过很大的起伏,有些阶段因为大量学生辍学或者其他原因,几乎濒临灭绝。但是深泉还是顽强地存活下来,将在2017年迎来百年校庆。

笔者曾对中国首位“深泉哥”刘海云进行深度访谈。刘海云指出,深泉学院办学理念的灵魂在于培养具有毕生为社会服务(lifeofservice)的毕业生,创始人纳恩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才是为社会服务的人生,但是普遍的共识就是为人民服务,改良人类社会,促进人文进步。整个学校并没有意识形态,也没有任何宗教倾向,并不是教会学校,也没有神学课。在深泉人看来,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投身于美国的政界,当然算是典型服务的人生,但是教师、工程师、律师,甚至一个锁匠,都算是投身服务的人生,但是那些以金钱为目的的,如对冲基金、炒股等,就不被典型的“深泉哲学”所崇尚。

有论者指出,在专注求变和大而全的喧嚣中,大学不只千楼一面,而且学科设置、教学风格也基本实现了百校一面。能够在“百年孤独”中,以“小而强”的顽固面目示人,不肯有些许改变。如果有什么可以归纳的话,除了特色之外,这就是大学自信。深泉学院俨然大学中的隐士,最可贵的莫过于其“深潜功夫”。[14]当我们还在谈论或向往“教授治校”的时候,深泉学院早已经是“学生治校”。该校对学生的锻炼和全方位的培养在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深泉对中国教育的价值,在于对“做与学”的重新审视,以及对传统和价值观的坚守。

行百里者半九十。深泉学院不负创办者提出的使命,近百年坚定不移地守望传统,顽强办学,为世界高等教育树立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小而美”的典型,不仅值得我们敬佩,而且对普遍追求大而全的中国大学来说,确实具有启示意义。

[1]本文发表于《江苏高教》2016年第1期。

[2]http:。deepsprings。edu

[3]佘峥:《中国首位“深泉哥”来自厦大》,《厦门日报》2014年5月10日。

[4]http:。deepsprings。eduadmissions

[5]高峰:《揭秘美国深泉学院一年只招十几人》,《环球人物》2014年第14期。

[6]戴敏、简伟雄:《从龙岩家庭走出的“深泉哥”》,《海峡都市报》2014年5月23日。

[7]方舟子:《美国深泉学院的真相》,http:smfang。blog2185112。html

[8]黄旻旻:《深泉学院的中国人》,《博客天下》2014年6月15日。

[9]铁永功:《假如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5月23日。

[10]刘海峰:《深泉学院给国内教育的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5月28日。

[11]卢卢:《走进深泉学院》,《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5月18日。

[12]铁永功:《假如在中国办一所深泉学院》,《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5月23日。

[13]刘海峰:《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科学时报》2010年1月31日。

[14]严辉文:《深泉学院最可贵的是“深潜”功夫》,央视网评,2014年5月7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