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考试的历史发展 > 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竞现象1(第2页)

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竞现象1(第2页)

表4世界大学排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14]

在学术声望占评估指标50%(同行评价占40%,雇主评价占10%)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以人文社会科学见长、招收较多国际学生的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通常占先(2009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出现了逆转),而以理工科为主的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则明显落后。或许是受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的影响,最近两年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名次被拉低许多。而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大学普遍名次较高的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香港的两所大学排名相当靠前,且香港大学总是比香港中文大学领先不少也不足为奇了。

在中国国内较为流行的武书连等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和网大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向来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屈居第二。但最近,在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2009年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北京大学超过清华大学,排名第一。除了办学资源排第一以外,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学校声誉三个方面,北京大学都排名第一。[15]而在2009年6月人民大学发布的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指标的大学排行榜,自然也是北京大学第一、清华大学第二。

四、尽信榜则不如无榜

五花八门的大学排行榜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大学排行榜拉大了原来在人们心目中旗鼓相当的大学之间的差距,即使现在作学术声望的调查,往往最好的大学之间的差距也较小。

由于部分大学排行榜注重科研数量,特别的偏重自然科学方面的产出因素,因此以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在排行榜中的位置往往占优。例如,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中,在《自然》(Nature)和《科学》(Sce)两种世界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折合数占20%的权重[16],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数占有30%的权重,而除经济学方面以外,该项获奖指标都属自然科学方面。但是,产生出一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其影响和重要性有时并不亚于获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或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论文。例如,牛津大学培养的诺贝尔奖得主不如剑桥大学多,但以培养一大批政治领袖而著称,在牛津大学的校友中,有5位国王、25位英国首相,还有一大批其他国家的领导人。而剑桥大学孕育的首相有7位。如果加上政治家等优秀校友的指标,这两所大学的差距就会明显缩小。因此,两校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差距,远不如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排行榜上的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上,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差距,也受到偏重理工等硬指标的影响。《科学引文索引》(SCI)与《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也占到20%的权重,而SSCI的论文数量根本无法与SCI相比,更何况SSCI主要以英语类刊物为多。[17]

虽然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有所改进,例如,从2005年开始对文科的论文赋予较高的权重,2007年2月公布了理学、工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等按学科大类的世界大学排名,但因为强调以国际可比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表现作为主要指标,强调排名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和透明性,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的贡献较难比较,也很难有可公开检验的数据,因此,“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还是没有根本改变学术影响中理工科畸重的局限。而受英语霸权束缚的问题,在英语还在朝“准世界语”地位发展的情况下,看来也难以解决。我认为,即使欧盟不久后推出自己的大学评价与排名之后,也很难根本改变这一状况。

根据英、美等国的调查,多数大学领导不大喜欢排行榜。然而,无论大学喜欢或情愿与否,在当今世界,大学排行榜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存在。在有强烈社会需求的情况下,也无法阻止它的发布。因此,大学不必去迎合它、讨好它,也不一定要去反对它、否定它。大学过分重视大学排行榜不行,完全忽视大学排行榜也不行,因为在社会大众十分感兴趣和考生高度关注大学排行榜的情况下,并且大学排名的影响与作用日渐增大的情况下[18],若大学的实力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没有真实地反映出来,会对大学的学术声望造成持久的显性与隐性伤害。排行榜让大家了解大学的声望和学术表现,让各大学了解自身在所有大学中所处的相对地位,对大学有一定的促进或警惕功用。

要让大学忽略排行榜或无视其存在是不可能的,可是,如何才能解脱大学排行榜的迷思?一个办法是设法改进大学排名,如注重较为科学的学科排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所进行的一级学科排名,在现有各类排行中便得到大学最广泛的认同。因为学科排行比大学综合排行可信度更高,就像桃子与梨子比较,你说哪个好呢?本身不好比。不过,桃子和梨子又确实都属于水果这一大类,不同大学毕竟同属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的高等教育机构,综合排行也有一定的道理。

改进大学排行榜的另一个办法是增加人均的比重和进行分类排行。中国现有大学排行榜过于注重规模总量,诱导大学追求大而全,如果像“美国最好大学排行榜”那样重视人均指标,大学就会减少贪大求全的冲动。而分类排行,则能避免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外交学院等非常好的特色大学在排行榜上总是靠后。然而,无论如何改进,大学排行榜都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因此对大学排行榜不能完全不信,也不可全信。对多数大学中人来说,大学排行榜真是一个“想说爱你不容易”的事物。看来,除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网则不如无网”的说法以外,还要再加上一句“尽信榜则不如无榜”。[19]

世界著名大学中的“两校互竞现象”,由来已久,但于今为烈,这与大学排行榜时代的到来有关。由于同一大学在不同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位次差异颇大,各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一般都是各取所需,侧重宣传有利于本校的大学排行榜。例如,莱顿大学和北京大学喜欢“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乌特列支大学(UyofUtrecht)和清华大学比较喜好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其实,春兰秋菊,各有所长。各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竞争中虽有某些负面影响,但不完全是坏事,“两校互竞现象”也可以促使各自学校发奋向上,努力争先,共创双赢。这些竞争中的研究型大学既是冤家,也可能是朋友,往往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当有一个竞争参照系时,往往能促进或鞭策自己前进。这种两校之间的竞争只要适度,从竞争中获得压力和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促进提高办学水平和知名度,保持崇高的学术地位。就像自然界中存在双子星一样,在群雄并起的大学生态中,两校互竞是一个出现概率很大的现象,或许还是一个必然现象。

[1]本文发表于《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6期。

[2]http:u。rank20092%20Res%20Resources-Revised。mht

[3]侯永琪:《全球与各国大学排名研究》,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10~111页。

[4]王英杰:《大学排行——问题与对策》,《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5]侯永琪:《全球与各国大学排名研究》,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自序。

[6]刘海峰:《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7]刘海峰:《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两校互竞现象”》,《大学论坛》1994年第2期。

[8]金耀基:《剑桥语丝》,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8页。

[9]洪同:《重回母校》,http:tyhs。tsiyhsserverpagesdetailsqhwht。jsp?id=600

[10]http:u。ram

[11]http:。topuies。worlduyrankings

[12]胡乐乐:《2010年英国大学排名出炉牛津再次蝉联桂冠》,《科学时报》2009年6月30日。

[13]http:u。ram

[14]http:。topuies。worlduyrankings。因200名以后信息不全,本表未列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交通大学”。

[15]邱均平等:《中国大学评价的改进与完善——2009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做法与结果分析》,《评价与管理》2009年第1期。

[16]从2004年开始,该排行榜对纯文科大学,不考虑Nature和Sce指标,其权重按比例分解到其他指标中。但多数大学并非纯文科大学,因此该项指标仍占极大权重。

[17]2005年,我曾受委托,对上海交通大学课题组的“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提供鉴定意见。在充分肯定该大学排行榜的价值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有两点:一是明显的理工科思维,二是受英语霸权的局限。

[18]g,LiuNianfluendApplisking—ACaseStudyofAcademigofWorldUies,HigherEduReseardEvaluation,Vol。1,2008,pp。65-68。

[19]刘海峰:《摆脱大学排行榜的迷思》,《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31日。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