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发表于《理论月刊》2009年第5期。
[2]黄炎培:《中国教育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6页。
[3]施彦执:《北窗灸輠录》卷上。
[4]刘海峰:《“科举学”的世纪回顾》,《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5]李弘祺:《宋代官学教育与科举》,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4年,第xxii页。
[6]《论语·卫灵公》,参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7页。
[7]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典》。
[8]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九《诙谐所累》。
[9]转引自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5~157页。
[10]郑若玲:《科举与自考:历史与现实的观照》,《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11]《白居易集》卷58《论制科人状》。
[12]《旧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
[13]《欧阳修全集》卷一一八《论逐路取人札子》。
[14]张萱:《西园闻见录》卷四四《礼部》3《选举·科场》。
[15]刘海峰:《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
[16]刘海峰:《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48~289页。
[17]刘海峰:《科举学发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18]刘海峰:《“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9]张亚群:《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20]张亚群:《科举学研究的当代价值》,《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21]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之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2]郑若玲:《高考改革的科举史观照——考试存废的视角》,参见《科举学论丛》第2辑,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26~31页。
[23]刘海峰:《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4]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8~304页。
[25]胡青:《科举制是古代书院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参见刘海峰:《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80~285页。
[26]李兵:《科举学与书院学》,《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7]李兵:《“科举学”:“书院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28]刘海峰:《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29]李纯蛟:《科举时代的应试教育》,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第14、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