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路上的思与行读后感 > 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第1页)

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第1页)

“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

“十五”以来,我省以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义务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发展的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省105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保障了广大少年儿童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2005年,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4%,小学的毕业生升学率99。56%,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97。7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全省现有特教学校65所,在校三类残疾儿童19159人,大多数30万人口以上的县都建起了特殊教育学校,全省随班就读实验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0%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取得较好成效。高中阶段教育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0。51%,高中阶段毛入学率45。01%。

“十五”以来,我们重点抓了以下方面工作:

一、重点指导,分步推进,不断深化农村“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000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民集资,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和社会投入渠道丧失等问题凸显,催生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200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国办发[2002]28号),首次明确: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围绕这一新的体制,我省从“保安全、保运转、保工资”着手,以撤销乡镇教办,建立乡中心校、建立财政部门监管的县级教育结算中心和县教育人才中心(“一破三立一建”)为重点内容,积极探索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职责明确、政令畅通、人财事相统一协调的运作机制的建立,通过重点指导、分步推进,典型示范,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投入保障机制的建立,我省目前正在青阳、金寨两县试点,并取得阶段性经验。义务教育开始由多渠道投入向以政府投入为主转变,由“农村教育农民办”开始向“农村教育政府办”转变。

二、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以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加强校舍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一)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两基”的实施,使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我省农村中小学校舍多为平房,且大多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三结合”建房,质量较差,相当一部分校舍已自然进入危房期,加上我省江淮流域及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县、乡财政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校的建设工作一度停滞不前,导致大量危房出现,严重威胁着农村中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2001年我省启动了一期危改工程(2001年至2003年),全省累计投入危改资金23。5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专款12。6亿元),改造危房557万平方米(其中改造D级危房412万平方米)。2004年,在已完成农村中小学一期危改工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二期危改工程。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亿元资金(含中央下达我省的危改专项资金),用3年左右的时间,支持县级政府消除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截至2005年年底,我省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4。6亿元,改造中小学危房783。4万平方米,其中D类危房63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840万平方米。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2004年,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国家实施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重点内容的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程,安徽省作为为数不多的中部内陆省份,被纳入国家西部“两基”攻坚工程项目规划,获得了2。3亿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项目资金(中部省份最多)。我省以岳西、阜南、利辛三个未“普九”县为重点,兼顾山区(库区)及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等贫困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2004年至2005年,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亿元,在“两基”攻坚县岳西、阜南、利辛3县重点建设175所寄宿制学校;2005年至2007年,安排中央专项资金1。3亿元,在山区(库区)、贫困地区的50个县建设242所寄宿制学校。4年共规划建设寄宿制学校417所,投入资金23421。9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23000万元)。截至2005年年底,我省已完成55所项目学校、7。05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开工128所项目学校、12。88万平方米的土建任务。

(三)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建设工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

1。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为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和方式,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文化输送到边远的山区和贫困地区,解决我省广大农村地区教育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加快农村教育的发展。2004年,我省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分期分批为农村中小学配备卫星接收设备、光盘播放设备和计算机教室。目前,已完成了二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总投资为21476。1万元,建设了2614个教学光盘播放点、388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970所计算机教室。三期工程也已启动,工程实施完成后,将共建设4040个教学光盘播放点、6486所卫星教学收视点、1487所计算机教室,工程预算总投资34335。5万元,覆盖全省近49%左右的农村中小学。

2。通过政府政策扶持,企业投资建设,学校分期还贷的办法,建设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我省积极探索,在县以上中小学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政策支持、教育和物价部门组织检查监督、企业投资建设、学校管理使用、投资成本收回后无偿移交”的办法,建设中小学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已圆满完成四批项目建设任务,吸引企业投资达7。73亿元左右,装备多媒体教室3887间,配备计算机17。7万台,生机比由2002年的142∶1达到目前的30∶1。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室项目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我省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为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改变农村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单一教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逐步建立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积极解决残疾儿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等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问题为帮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从2001年开始,国家和省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逐步推进实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计划,2005年,这项工作全面展开。2005年开始,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专项资金,每年1。25亿元,向全省135万农村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省级财政负责建立免杂费专项资金,2005年调整支出结构,列出1。08亿元,首先免除了我省20个国家扶贫开发县义务教育阶段76万家庭贫困学生杂费;各市、县也筹集7000多万元资金补助寄宿贫困学生的生活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精神,2006年我省在金寨、青阳两县进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工作试点,逐步免除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大量增加,其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2001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明确管理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以建立定点学校为突破口,落实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的权利和同等待遇。目前,我省就学矛盾比较突出的省辖市市区已经建立了100多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在定点学校就读的学生一律与城镇学生同等收费,不收借读费。

四、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以及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等现状,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在全国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首先在义务教育阶段进行实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是历次课程改革中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改革内容最全面的一次。在这个大背景下,2002年秋,我省在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先行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33个首批课改实验区,2004年秋,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全省所有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目前全省已经有7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进入新课程。2006年秋季开始,根据教育部要求,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也全面实施新课程实验。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以教师培训为推进课程改革之重点,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的新课程培训。建立了由高校、教研部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本地专家队伍和由各级、各部门、各学校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的培训网络。通过培训,为各实验区培养了一批课改骨干力量,并积极建立以校为本的培训制度和教研制度,积极倡导教师形成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的新兴风气,形成培训和教研的长效机制,使新课程实验做到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切实提高了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我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中富有特色的经验。同时,结合首批初中课改年级学生毕业升学,以中考和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通过改革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制度,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以及积极探索和改革普通高中多元化招生录取招生制度等,逐步构建既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考试评价体系。

经过3年多的实验和探索,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一个以“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正在得到大力推崇,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变革,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得到重视,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正在逐步形成。二是改革使教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有计划并且广泛地开展,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正在得到广泛开展,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正在形成。三是一个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制度开始建立。考试内容和形式开始发生变化,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四是通过改革,一个促进教材质量不断提高的教材多样化格局初步形成,教材立项、审查、选用制度逐步建立,促进了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教材的质量明显提高。五是全社会支持、关注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实验区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新机制也在实验区有了良好的探索,课程改革得到了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

五、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平衡等众多原因,我省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在一些地方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一些城市地区,择校之风愈演愈烈,以及由此引发的高收费、大班额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最不满意的内容,也成为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为解决城乡间、区域内的教育不均衡问题,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