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路上的思与行 > 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第2页)

十五期间安徽基础教育的回顾(第2页)

(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

在实施的义教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建设的基础上,2005年,省教育厅启动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就强化政府行为,以县为主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调整教育支出结构,调剂出1500万元资金,首先帮助和指导各市、县重点改造500所薄弱学校,为重点指导改造的薄弱学校配备一些最基本的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和图书。2006年又在省财政的支持下,筹集3000万元,重点帮助和支持全省500所农村初中建理、化、生实验室。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规范办学行为,逐步均衡区域内中小学校生源分布通过全面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大力治理少数初中学校考试招生行为,积极推进和完善示范高中招生指标按照毕业生数和办学水平等因素分配到各初中学校的制度,逐步引导生源分流,缓解盲目择校行为。这项工作我省已经坚持了多年,2005年,我省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到校的比例已经达到60%,一些地处偏远或相对薄弱学校开始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升入示范高中。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我省2004年已经叫停公办学校改制行为。近期,省教育厅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坚决清理纠正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试验工作的通知》,对已经改制的学校按有关法律和国家文件精神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和规范。并对一些择校矛盾突出的城市地区,重点治理。2006年,我省加大力度,在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继续严格执行国家“三限”政策基础上,坚决取消同城范围内的“借读”等变相扩大择校范围的不规范行为。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芜湖市关于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并痛下决心,从2006年开始,停止三所改制初中学校招生,从根本上解决芜湖市城区的越来越突出的择校矛盾。合肥和芜湖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震动,受到了绝大多数群众的欢迎。也为我省各地全面治理择校行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工作正式拉开序幕。

2006年7月,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首次以政府的名义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强化了提高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新时期的重要意义和政府职责意识。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安徽省“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我省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和加强骨干教师选拔培养为重点,注重效益,深化改革,优化管理,取得显著的成绩。

一是通过特级教师和“教坛新星”以及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初步形成建立了一支以特级教师、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教坛新星”为主体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梯队。二是不断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全省有43。4万名中小学在职教师通过过渡和认定取得教师资格,5。1万名社会人员通过认定取得教师资格。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教职工编制核定到县工作已经完成,以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为重点的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全省中小学有20。15万名教职工实行了聘用合同制。四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十五”以来全省各级各类干训达到2万人次,总体培训率达到95。86%。通过培训,我省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五是进一步实施城乡对口支教工作。2001年以来,省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鼓励城乡学校教师交流,开展对口支教工作,据统计,近三年全省安排到薄弱学校对口支教教师3875人,薄弱学校新进教师6711人,培训教师11。4万人次。六是加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积极改善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2005年年底与“九五”末比较,普通高中、初中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的比例,分别由21。1%、3。8%提高到23。3%、6。9%;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高级及以上职务的比例由26。5%提高到44。38%。具备中高级职务的教师中,中青年教师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

七、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制度,保障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得到切实落实为保障义务教育水平得到不断巩固提高,我省制定了《安徽省“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考核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度到评估办法》,以新时期农村义务教育工作重点为主要内容,对已经实现“两基”的县(市、区)建立定期复查制度。2003年开始,每年重点抽查10~15个县(市、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建立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制度的意见通知》精神,我省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团、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制度的通知》,将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教育工作的书记、县长在工作中是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统筹管理制度的建立,作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职责三个一票否决之一。这项监督措施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各县(市、区)都以积极态度认真对照标准进行自查。在2005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06年,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共同组织了19个督查组,对全省85个县(市、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教育经费投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重点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督查,不仅促进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保障了义务教育投入的切实到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氛围,提高了县(区)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识,有利于党政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提高了县(区)党政领导干部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的责任意识。

八、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和优质资源迅速扩大

(一)高中阶段教育事业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全省共有普通高中758所,当年招生40。27万人;比1998年的15。25万人增加25。02万人,平均每年增4。17万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05。02万人,比1998年的40。09万人增加64。9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82万人;每校学生数平均达1385人,比1998年校均学生数631人增加754人,大大提高了办学效益。200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重达到55。64%,比1998年的29。32%提高了26。3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4。3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2004年提高到41。78%。

(二)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获得较大扩张

到2004年年底,全省已建成省级示范高中106所;建成市级示范高中130多所,省、市两级示范高中数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校数的30%左右,省、市示范高中在校生数40余万人,约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49%。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选择优质高中教育的需要。

(三)高中阶段课程和考试评价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我省普通高中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新课程方案,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课程载体。在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同时,还对高考科目设置和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进行了积极稳妥的改革,全省高考从2000年起实行“3+文综理综”的科目设置方案,既体现了改革精神,也有利于平稳过渡。

(四)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为切实加强示范高中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充分发挥示范高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并及时召开全省示范高中建设与发展工作会议,从规范办学和招生行为、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教师队伍管理、制止乱收费、责任追究及考核评优等方面,对示范高中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高中“择校”严格执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政策规定。

九、当前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义务教育经费仍然严重短缺

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校舍面积均处于全国倒数位次,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04年,我省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小学在全国居倒数第5位,初中倒数第3位;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小学倒数第4位,初中倒数第1位。2004年小学生均校舍3。9平方米,比西部地区平均数低0。8平方米,比中部地区平均数低1。2平方米,比东部地区平均数低1。7平方米)。2007年,全省将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省财政将承担20亿元的杂费支出,压力很大。且免杂费后的补助资金尚不能弥补原收费资金,学校办学资金不足问题也进一步凸显。目前中央对各省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按现行标准执行,从试点县情况看,虽然我省杂费标准不低,但因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较低(小学10元年,初中15元年),使得公用经费总额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中央对我省试点县免杂费补助标准低于我省现行“一费制”收费标准,给学校正常运转带来困难。(中央每生每学年补助标准为:县镇小学203元,农村小学173元,县镇初中263元,农村初中233元;我省现行“一费制”每生每学年标准为:县镇小学1~3年级212元、4~6年级256元,农村小学1~3年级162元、4~6年级206元,县镇初中330元,农村初中276元。按此计算,安徽金寨和青阳两县一年缺口就达294万元)。同时,财政拨款滞后也给学校正常运转带来了很大压力,目前都是靠试点县预拨资金实施保障机制,全省推开后可能会出现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导致学校办学间隙性困难。

(二)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北方地区财力有限,有编难补

在我省北方地区部分县,教师“有编难补”的现象普遍,教师短缺严重,缺额最多的达到应配备教师的13左右。皖北地区农村初中平均班额都在75~82人之间,有的班学生数逾百。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需要,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聘请代课教师。近几年,安徽省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呈上升趋势,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17840人、20469人、20627人和22959人。这些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其工资大多数由学校自筹。

(三)中小学普遍缺少教学仪器设备,县际差距较大

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在现有生均仪器设备值、生均尚需仪器设备值、普及实验教学按校总普及率、教学仪器达标学校总达标率等方面与全国平均水平都有较大的差距,如果与发达地区比较,差距则更大。即使按现有的全国平均水平测算,尚需仪器设备金额达22。6亿之多,其中小学缺少仪器价值约12。8亿元,初中缺少仪器价值约9。8亿元。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