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的文化基础与责任 > 第二节 人类本质属性特点(第1页)

第二节 人类本质属性特点(第1页)

第二节人类本质属性特点

(要点)人类生命个体本质上与其他生命个体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于人类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作用后,一是形成了人类特有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关系结构及其丰富的现实经验关系记忆的物质基础,使工具使用、语言、思维、创造等成为可能;二是储存了人类现实经验关系的记忆,使人类的学习变为现实;三是构建了能动的人类社会关系体系,形成了人类的社会属性。

前面讨论过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四原则。因此,人类在具备生命四原则的基础上,区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属性,或者说,人类生命个体具有的而其他生命个体没有的属性特点是什么呢?按照第一章第四节的讨论,只要清晰构成人类生命个体结构及其物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关系建构,或者说清晰与其他生命个体结构系统及其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的差异,就能较好地认识我们人类自身。

为把此事说清楚,就要较系统地考察生命个体结构及其物质特点。大家知道,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对生物界划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为研究方便,我们把生命个体按照大类划分为植物、动物两类,因此,这里主要讨论植物和动物生命个体的结构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关系建构的特点,并以此做比较说明,在比较中认识人类生命个体自身的本质属性。

植物与动物的结构特点

(观点)生命系统自身与第二结构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获取生命个体活力及其生长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将生命个体不需要的“废物”排除生命个体系统外,回归第二结构系统中。如此循环往复,构成生命与非生命的世界。生命是能动的关系产物。

1。植物的结构特点

植物生命个体在历史关系的建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体征特点,由于植物种类众多,仅以被子植物为例。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根,是植物长期与大地环境因素建立关系态,形成对植物起到固定作用并吸收土壤中物质养料,供给植物体本身结构体系要素生长的需求。但是,植物的根不能长期离开其自身与大地土壤建立的关系态,即植物体器官——根,与植物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大地土壤,由关系态转化为暂态时,其时间与空间有其阈值。超过此阈值,即植物体器官——根,缺少物质的供给,根的活力减退,生命结束。植物体缺少器官——根物质的供给,活力减弱,直至生命结束。因此,当植物靠外力发生移动时,如果植物无法与土壤建立关系态,或即使建立关系态,但土壤要素发生变化,植物与土壤关系态亦发生变化,根的生命个体亦受到影响。因此,植物的根与其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作用,在范围上有其局限性,即决定植物体本身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数量的局限性。

其次,考察植物营养器官——叶。植物器官——叶,是植物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光,长期与叶建立关系态吸收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并为其他生命个体提供氧气。作为植物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叶具有的能动活力,能动调节气孔开闭,完成保卫细胞的渗透调节机制,实现植物体本身结构系统要素——根系从土壤汲取的物质供给植物体的需要,确保植物体生命的活力及其生长。但是,植物的叶,由于植物体器官——根,与土壤要素有依附关系,因此,植物的叶与植物体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光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即叶不可能离开植物本身到更广阔的时空有选择地进行光合作用,以便提供植物体本身物质的需求。

最后,考察植物营养器官——茎。植物茎联系着植物的根与叶,不言而喻,茎承载着植物物质与能量的储藏与运输,茎不可能离开植物的根与叶独立生存。因此,植物根、茎、叶三大营养器官以空间相对固定方式构成植物体本身,其活动范围也具有局限性。

关于植物**花、果实和种子。植物体本身在构成植物生命之前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与第二结构系统相适应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关系结构体系,即植物从种子萌发到植物开花之前,进行营养生长,即植物的幼年期。当植物进入成熟期后,植物体自身结构系统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呈现植物体历史记忆关系的需求,产生植物**——花。植物通过花这一**,借助外力——风或动物的搬移花粉,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传粉,实现发育成熟的雌配子体和雄配子体结合形成合子,进一步发育成种子和果实。因此,植物依靠种子或植物的根系由近及远繁衍,或在外力作用下实现种子漂移、植物器官迁移,进而完成生命的扩张。

通过以上分析,植物生命个体本身结构系统关键要素——根、茎、叶与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关键要素——温度、光、水分等相互作用实现植物的生长发育。因此,植物本身是靠自身结构系统要素与生命个体第二结构系统非生命要素相互作用实现生长发育,即植物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实现自养。由此结论推断:众多植物种群,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完成生命个体本身特有结构,以此形成适宜的植物群落。因此,植物生命的灵性,更多体现在对环境要素的适应,以及在适应过程中通过植物生命个体自身不需要更大移动的实施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反作用——改造环境。

植物根植于土壤,育于一隅,与非生命个体要素建立关系态,即在适应非生命个体结构系统要素的同时,改造非生命个体结构及其要素,并实现自养,为生命群体提供生存要素。

2。动物的结构特点

在讨论前,应强调,生命个体是能动关系的产物。当然,动物生命个体也是能动关系的产物。动物活动于一域,与生命个体、非生命个体要素建立关系态,实现异养,构成生态链。因此,动物生命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的过程中,不同动物种群形成了各自特有的结构体系及能动的适应与改造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物质基础,并在适应与改造的过程中建构着自身。

以脊椎动物为例:脊椎动物生命个体在产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构建关系态,以此能动地实现生命个体自身结构系统各要素的有机协作,同时动物自身结构系统也要满足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适应,如脊椎动物形成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动物生命个体这些特有的结构体系及其功能,构成了动物生命个体自身。或者说,是区别于植物生命个体而成为动物生命个体本身。

运动系统的形成,是动物个体适应相对广阔空间活动的需要。其活动空间,一方面为动物个体提供物质、能量,保持动物个体活力,实现动物体生长;另一方面,为动物个体生存,躲避灾难提供空间。不同动物种群,其运动系统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其运动系统结构功能适应了该动物体整体生存的需要,诸如动物的繁殖能力、上下游生态链的构成等。

呼吸系统是动物个体适应身体结构,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空气建立关系态,实现动物体对内结构系统各要素对物质——空气的需要,确保其生命个体生长及其活力的存在,并把“废料”通过呼吸系统相应器官排除。

消化系统是动物个体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获取物质、能量的供应,使其转化为动物个体自身结构体系各要素所需求的物质与能量,并把“废料”排出体外的器官体系。或者说,没有消化系统,动物生命个体自身结构体系各要素就不可能有物质、能量的供应,动物自身结构体系各要素必将失去活力及生长,即导致动物生命个体走向死亡。

循环系统保证了动物体从第二结构系统各要素建立关系态获取物质与能量后,充分有序地输送给动物生命个体自身结构体系各要素对物质与能量的需要,并把“废料”通过相应器官排出体外,实现动物自身体系结构各要素对物质能量的需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