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文化构建的人性基础有哪些 > 第四节 实践(第2页)

第四节 实践(第2页)

再次,人类发现、发明了工具的制作,借助制造的新式工具再进行“实践”活动,取得了历史上空前的好效果。这一时期,我们称为人类工具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诸如,新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内燃机时代、电气化时代、集成电路时代、互联网时代等。《光明日报》2013年9月19日报道:“110多年来,约13的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奖给了那些在发展科学仪器或测量方法方面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国桢说:“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仪器研发技术,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因此,人类生命个体的“实践”活动,总是伴随着人类实践工具的改进,在不断地深化、扩展、提高。所以,人类重视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重视实践活动工具的改进与创造。

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三次工具革命,我们把生命个体的实践活动途径划分为三种。

一是体验性的“实践”活动。把它划分成两个层面。(1)生命个体的真实生活经历,即在真实的生活经历中,建立的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关系态的“实践”过程。这一“实践”过程,生命个体不是“演员”,而是真实的主人翁,是当事者,而不只是参与者、旁观者。因此,这样的“实践”体验,生命个体“现实经验关系”是深刻的、坚定的、有情感的。前面介绍的常规关键期,包含着大量的生命个体的真实“实践”体验。(2)“演员”似的体验性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生命个体虽然也以主体的身份参加实践,但是“实践”的任务是“体验”,因此,生命个体的“体验”,其责任、情感远达不到“主人翁”的真实与透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以及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其本质都是在“体验”似的“实践”活动中实施教育的。这一体验性的“实践”活动,其实质依然是在丰富“现实经验关系”实践的过程中实施教育,或者说,在体验性的“实践”教育中,丰富“现实经验关系”。

二是验证性的“实践”活动。验证性“实践”活动,也存在两种情况。(1)生命个体在现实的自然环境中,验证或证实已有的“现实经验关系”或“现实经验”的“实践”活动。譬如,地理课学习地容、地貌、地质等考察验证;历史课学习文物、故居文化等考察验证;参观工厂、植物园等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验证。(2)在教学过程中或在实验室进行的验证性“实践”,这类“实践”活动更多发生在学校或研究所等专门的教育及研究场所。

三是模拟性的实践活动。这类“实践”活动一般可划分为三种情形。(1)根据文字、漫画等文学作品,通过话剧、戏剧、小品等文艺作品,进行模拟性“实践”体验。(2)通过观看影视作品,结合生命个体已有的“现实经验”,实现与影视作品设定的模拟性环境及情感进行“实践”沟通,达到进一步丰富生命个体的“现实经验关系”的目的。模拟性“实践”活动,在电气化社会和网络社会广泛地存在着,并极大地压缩了人类生命个体所需要的“实践时空”,人类生命个体通过影视作品获得了丰富的“现实经验关系”。所以,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命个体越来越聪明,知道的“东西”也越来越多。(3)计算机模拟“实践”。随着人类工具的改进,3D打印、云计算的出现,互联网时代为大数据计算机“模拟实践”提供了可能。譬如,课堂教学应用的课件演示、实验模拟等。在研究领域,2013年9月光明日报报道: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就有一间虚拟的“小型工厂”——小型锅炉、冶金炉、复杂的管道、管道中不停翻滚的流体……这间“小型工厂”是整齐排列的超级计算机产生的虚拟现实。“这套超级计算机系统,已为近10家世界500强企业提供模拟计算服务。”不仅如此,这套系统还能辅助解决物理、化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等基础研究问题,甚至可以模拟人类现代技术还无法实现的科学实验,如精细地描述完整的病毒结构的演化过程等。

总之,“实践”方法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应该切实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此节内容相关,下面附一篇钱穆教小学生写作文的文章。

余告诸生:“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作文只如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即如何写,即为作文。只就口中所欲说者如实写出,遇不识字,可随时发问。”一日,下午第一课,命诸生作文。出题为“今天的午饭”。诸生缴卷讫,择一佳者,写黑板上。文云:“今天午饭,吃红烧猪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告诸生,说话须有曲折,如此文末一语。

又一日,余选林纾《技击馀谈》中一故事,由余口述,命诸生记下。今此故事已忘,姑以意说之。有五兄弟,大哥披挂上阵,二哥又披挂上阵,三哥亦披挂上阵,四哥还披挂上阵,五弟随之仍然披挂上阵。诸生皆如所言记下。余告诸生,作文固如同说话,但有时说话可如此,作文却宜求简洁。因在黑板上写林纾原文,虽系文言,诸生一见,皆明其义。余曰:“如此写,只一语可尽,你们却写了五句,便太啰唆了。”

又一日,命诸生各带石板石笔铅笔及毛边稿纸出校门,至郊外一古墓;苍松近百棵。命诸生各自择坐一树下,静观四周形势景色,各自写下。再围坐,命诸生各自陈述。何处有人忽略了,何处有人遗忘了,何处有人轻重倒置,何处有人先后失次,即据实景互作讨论。

余又告诸生:“今有一景,诸生多未注意。诸生闻头上风声否?”因命诸生试各静听,与平日所闻风声有何不同。诸生遂各静听有顷。余又告诸生:“此风因穿松针而过,松针细,又多隙,风过其间,其声飒然,与他处不同,此谓松风。试再下笔,能写其仿佛否?”诸生各用苦思写出,又经讨论,余为定其高下得失。经半日,夕阳西下,乃扬长而归。如是,诸生乃以作文课为一大乐事。竞问:“今日是否又要作文?”

一日,遇雨。余告诸生:“今日当作文。但天雨,未能出门。令诸生排坐楼上廊下看雨。问,今日是何种雨?”诸生竞答:“黄梅雨。”问:“黄梅雨与其他雨有何不同?”诸生各以所知对。令互相讨论,又为评其是非得失。遂命下笔,再互作观摩。如是又半日。

余又令诸生各述故事。或得之传闻,或经由目睹。或闻自家庭,或传自街坊,或有关附近名胜古迹,桥梁庙宇。择其最动人者,或赴其处踏看,或径下笔。每作一文,必经讨论观摩,各出心裁,必令语语从心中吐出,而又如在目前。诸生皆踊跃,认为作文乃日常人生中一乐事。

如是半年,四年级毕业,最短者能作白话文两百字以上,最多者能达七八百字,皆能文从字顺,条理明畅。然不从国文课本来,乃从国语课及作文课来。而作文课亦令生活化,令诸生皆不啻如自其口吐出。此为余半年中所得一大语文教学经验。

[1]朱哲。中国文化讲义。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137-138。

[2][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397。

[3][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9-60。

[4][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2。

[5]李希贵。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77。

[7][爱尔兰]弗兰克·M。弗拉纳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卢立涛,安传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