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生命的本质属性
(要点)生命的活力是生命个体有序现象,生命个体活力的衰减,即生命个体系统熵增加;生命个体活力消逝,生命系统熵趋于无穷大。生命活力遵循熵增加原理。
如上节所述,生命伴随着“关系”的建立而诞生,有了生命便有了“关系”。如果能够窥视自然界生命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关系”建构的历史过程,那么,就可以把握生命共同本质属性的某些特点。所以,从考察生命个体第一结构系统要素构成上入手,对比构成生命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考察生命与“关系”的本质联系,寻找生命本质属性的蛛丝马迹。
生命能动关系的建立
(观点)生命个体是生命能动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整体呈现。
自然界孕育了生命。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P、S、Ca等都存在于地球,“从分子成分看,各种生物体除含有多种无机化合物外,还含有蛋白质、核酸、脂、糖、维生素等多种有机分子……其中,有些有机分子在各种生物中都是一样的或基本一样的,如葡萄糖、ATP等”[4];“各种生物都用一套统一的遗传密码编制自己的基因序列,并通过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来实现生长、发育、生殖、遗传等生命活动”[5];“除了病毒,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内的各种结构单元(细胞器)都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6];所有生物都进行新陈代谢。通过生命个体这些共性的形成,可以考察生命个体形成的历史,以提供生命本质属性的一些信息。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组成细胞的化合物:无机物——水占80%,无机盐占1%;有机物——糖类占1%,脂类占2%,蛋白质占15%,核酸占1%”[7]。单细胞构成单细胞生物如细菌、小球藻;多细胞构成的生物,是生物界最多的生物。细胞是如何构成诞生的呢?自宇宙起源之后,物质世界得以形成,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处在非生命物质形成要素的某一关系态中,元素与元素,在某一关键关系、重要关系、优化关系等条件(温度、湿度、压力、阳光、火山、闪电等)下,元素将以或原子、或分子、或化合物等无机物、有机物形式存在(见图1-1)。有机物等这些小分子又与周边空间非生命物质要素建立关系态,经过这些关系态的长时间作用,在某一关键关系、重要关系、优化关系、免疫关系、抑制关系、正向关系及负向关系的作用下,有机物小分子实现与空间各要素的互动结合,众多有机小分子在与各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充满着活力,实现动态的增长与聚合,循环往复……有机小分子聚合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始终与周围空间各要素建立直接或间接关系态,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充满活力的交流,实现大分子进化,于是,RNA诞生了——细胞诞生了——生命诞生了!(见图1-2)
图1-1生命演化过程
图1-2生命史的划分及其对应的地质年代[8]
由此可以断定:生命的产生源于地球非生命物质关系的建立,而构成地球物质诸多元素中,只有少数元素由于自身固有特性,在所处关系态中经过时空的变化,在某一基态的基础上,其某一暂态在某一媒介(如闪电、火山爆发、巨大压力等)的作用下,迅速进入关系态,或某一关系态发生迅速变化,导致少数元素由单质转化为化合物,直至有机物小分子、大分子的形成,进而诞生充满活力的生命。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在众多元素构成上具有同源性;由于各元素所处的基态不同,关系态不同,注入的媒介不同,或至少存在细微差别,故可推断出这样的结论:生命具有多样性。
从元素到细胞,从细胞到生物多样性,始终贯穿元素或由元素组成的细胞,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生物与周围时空中的要素建立着关系态,恰恰众多新生命个体之间或新生命个体与非生命个体之间,构建直接或间接关系态,实现着生命个体构建的结构体系的要素对生命个体本身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生命结构体系的开放性,体系内要素可随时空发生变化,因此关系态数及其量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不管关系态数及其量如何变化,与要素建立的关系态对生命个体的作用是持续存在的(参见第二节“生命关系的划分及其作用效果”的论述)。由此得出结论:生命的起源及其进化始终伴随着充满活力的生命能动关系建立。
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分为两类:生命个体要素和非生命个体要素。当要素是生命个体时,要素生命个体是通过与生命个体建立关系态发生作用实施影响,但是,每个生命个体在作为结构体系要素对其他生命个体通过关系态发生作用实施影响的同时,也接受着该生命个体在要素生命个体构建的结构体系中以要素的身份发生作用实施影响。与此相似,当要素为非生命个体时,除要素通过关系态对生命个体发生作用实施影响外,生命个体对要素——非生命个体,亦发生作用产生影响。当要素为生命个体时,互为要素为生命个体,在要素具有的特性内均可实现双方主动作用;当要素为非生命个体时,相反,以非生命个体为核心构建的第二结构系统要素是生命个体,生命个体以要素的身份对非生命个体产生作用实施影响是主动的,非生命个体对生命个体产生作用、实施影响是被动的,是随着生命个体对非生命个体作用、影响、改造而逐步升级的,当非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建立的关系及其量积累到一定阈值,关系态将发生变化,可由一般关系变化为负向关系或关键关系等。如北京地区连续一周重度雾霾天气,是北京及周边地区对非生命个体——环境要素的无度开发、过度使用导致北京及周边地区环境要素对该地区人类建立关系态的变化,即由该地区美好环境要素与人类构建的重要关系或优化关系的关系态,转化为恶劣的雾霾天气环境要素与人类构建的负向关系的关系态。因此,得出结论:生命个体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作用、产生的影响是双向的。生命个体充满活力的能动性,是统一体系内互为要素的关键,但两者对对方的作用与影响存在区别。
通过以上讨论,可以清晰地了解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伴随着生命个体关系的建立,完成了生命个体从起源、分化到进化的全过程。所以说,生命个体是生命能动的历史经验关系记忆的整体呈现。
生命的本质属性
(观点)生命存在原则是生命个体存在的基础,耗能最小原则是生命个体生长过程的特点,生命最优原则是生命个体发展的目标追求,衰减原则是确保生命系统存在——生态平衡的原则。
1。生命存在原则
生命存在原则是生命起源、分化、进化的第一原则。生命从诞生那一时刻起,甚至追溯到由元素原子在与周围时空本元素或其他元素相互作用——建立关系,形成有机分子直至形成能动的生命个体。原子或生命个体始终依靠第一结构体系中的某要素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呈现其存在的活力,使自身得到生长。因此,生命个体所处不同环境或环境发生变化,生命个体均以生命存在为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之上与第二结构系统的要素建立能动的关系。
生命在开放的关系建构中实现生长。其过程,是物质与物质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开放、自动调节、信息交流、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及其能动的第一结构系统要素关系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充满活力的生命第一结构系统一旦运转失灵或结构受到损坏,生命的信息交流、能量流动、物质交换,必将受到影响。然而,生命的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由于存在诸如免疫关系、抑制关系等关系系统,生命系统依靠其自身的免疫关系或抑制关系实现自动调节,维护或替代结构功能,尽可能实现结构功能的自动修复。当生命结构系统受到负向关系的作用又不能得到正向关系及时救治,生命个体结构系统功能必将消失。若是生命个体关键关系或重要关系受到负向关系作用而没有得到正向关系的作用,生命个体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甚至生命结束,生命物质转化为非生命物质,返回到物质世界中。因此,生命结构自动调节系统第一任务——维护功能存在,确保调节关系畅通,防止结构受到破坏。
生命能动的关系是双向的。在双向作用过程中,生命个体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一是主动完善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的配置,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改变;二是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进行积极主动的应用与改造。
这里首先讨论生命个体主动完善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的配置。生命个体从诞生时刻起,就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建立关系态,始终把生命存在放在第一位,积极改造第一结构系统要素的配置,由此呈现出生命个体的分化与进化。譬如,生命诞生之后,在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相互作用下,生命界开始分化出病毒、细菌、植物、动物等。又由于生命个体能动性的存在,使得生命个体进一步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发生作用,实现其生命的进化。譬如,水生动物,个个都进化成游泳能手;飞行动物,个个都进化成优秀航空器。其实,物种的多样性就是生命个体适应其结构要素的最有力实证。
为更深刻理解,以在大漠中生长的胡杨为例。胡杨树为了能够在干旱、高温、寒冷、盐碱地生存,它的根可以扎到20米以下地层,以较好地吸收水分,并将大量的水贮存在体内,用来抵抗干旱。其细胞有特殊的机能,不受碱水的伤害,细胞液的浓度也很高,能不断地从含有盐碱的地下水中吸取水分和养料。胡杨树有不同的叶子,大叶子为了吸收阳光,小叶子为了减少水分散失,叶片上有蜡质,能够锁住每一滴水。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胡杨树生命结构系统的特点是胡杨树生命个体适应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产物,或者说第二结构系统的要素对胡杨树生命个体的影响作用,胡杨树为了适应第二结构系统要素而形成了这些特点。
其次,再来看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应用与改造。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积极适应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应用、改造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配置,追求生命个体更好地存在。由于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由生命要素和非生命要素构成,所以分别进行讨论。
先讨论对生命要素应用与改造。大家知道,生命个体是在关系的建构过程中起源与生长的,因此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要素实施作用是必然的。当然,如果第二结构系统要素也是生命要素,那么第一结构系统的生命要素对第二结构系统生命要素的应用与改造,由于生命个体的能动关系,第二结构系统的生命要素也将呈现主动适应,进而形成自身特有的“第一结构系统”,即第二结构系统要素的生命个体也进行着不断的分化与进化,这就是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生命要素的第一次改造(其实,应用与改造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关系态有所不同)……诸如此类,众多的“第二结构系统生命要素”,将形成网状的生命个体的分化与进化。这种众多的“第二结构系统生命要素”的分化与进化,就是生命个体对第二结构系统生命要素的改造。这种改造,最终通过众多的同类生命个体而确立了种群之间关系——生态链的形成。譬如,自养生物——植物,异养生物——动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生长,为食草动物提供养料,确保其生存生长,而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养料,食肉动物的粪便又为植物提供养料……客观上,食草动物在应用植物——草的过程中,对草的生长环境进行了改造。而这种改造又取决于食草动物与植物——草构建的关系态。同理,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在关系态上,食草动物对食肉动物是关键关系或重要关系,但是食肉动物是食草动物的负向关系,恰恰是食肉动物关系的存在,改造了食草动物种群。当然,这种改造依然取决于两种动物的关系态。其实,生态链上的每个种群生命个体对相邻种群生命个体都在应用与改造,非相邻生命个体与生命个体构建了间接关系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