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根源为 > 第三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3页)

第三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3页)

[4]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1-6。

[5]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J]。教育研究,2002(2):3-7,30。

[6]吴辉凡,许治。论教育的属性及其提供方式与我国教育投资现状[J]。经济师,2001(12):15-16。

[7][英]安东尼·B。阿特金森,等。公共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24-627。

[8]臧旭恒,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373。

[9]厉以宁。关于教育产业的几个问题[J]。高教探索,2000(4):14-19。

[10]厉以宁。关于教育产品的性质和对教育的经营[J]。教育发展研究,1999(10):9-14。

[11]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4-5。

[1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188,215-219。

[13]易宗喜,蒲心文。试论教育投资的性质[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88-91,106。

[14]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91。

[15]林荣日。教育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97-102,120-124。

[16]王玉崑。教育经济学[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93-96。

[17]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1-120。

[18]朱柏铭。公共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59-160。

[19]王丽娅。关于完善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海南金融,2002(10):9-15。

[20]韩洪文。论教育投资及其结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7):86-90。

[21]王世忠,阮艺华。简论教育投资的性质、特点及其负担原则[J]。社会发展,2003(8):45-46。

[22]杨剑英,刘芸。略谈教育投资及我国教育投资现状[J]。教育发展研究,2000(4):34-35。

[23]牙向阳。我国教育投资合理外部比例研究综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56-58。

[24]李亚勍,沈百福。教育投资均衡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48-53。

[25]沈百福。教育投资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0(8):81-84。

[26]杨亚军,高卫国。高等教育投资合理化综合评判模型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6(5):68-69。

[27]刘泽云,袁连生。我国公共教育投资比例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2):62-66。

[28]安明霞。对我国教育投资短缺形成的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3(2):58-60。

[29]张芳,陈艳利。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参考,2004(60):32-39。

[30]孙祖芳。关于国民教育投资的理论与政策研究[J]。社会科学,2005(2):5-12。

[31]韦耀波。高等教育成本补偿主体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5(4):111-113。

[32]王寰安,张兴,包海芹。中国高等教育拨款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高教,2003(2):9-12。

[33]盛冰。教育中介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J]。高教探索,2002(3):81-84。

[34]王序坤。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方式的改进[J]。浙江社会科学,1999(6):41-42。

[35]哈巍。谁来为高等教育付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国际比较[J]。教育发展研究,2002(3):69-73。

[36]杨秀文,范文曜。法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和大学拨款[J]。世界教育信息,2004(3):32-4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