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 第三节 教育与就业问题分析(第3页)

第三节 教育与就业问题分析(第3页)

[2]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8-293。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一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4。

[4]史万兵。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1-92。

[5]王树林,曲世友。微观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1-22。

[6]罗润东。中国劳动力就业[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3,104。

[7]刘秀琴,奚巧媛。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与原因分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70-72。

[8]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实证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6(6):51-55。

[9][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387。

[10]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发展的历史考察[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2):30-34。

[11]殷朝晖,欧阳红兵。我国的结构性教育过度及其原因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3):40-43。

[12]胡乃武,姜玲。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缺口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1-4。

[13]杨友国,刘志民。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科学,2006(6):62-64。

[14]张伟远。继续教育应是一种全民化教育——论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关系[J]。中国远程教育,2007(1):15-19。

[15]杨颖。全球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归国留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4):18-20。

[16]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

[17]P。G。AltbaparativeHigherEdu[R]。parativeEduResearter,UyofHongKong,1998:239-240。

[18]P。H。bs。TheWorldEdualCrisis:ASystemsAnalysis[M]。London:OxfordUyPress,1968。

[1]关于教育产品(EdualProducts)的内涵,理论界部分学者从教育活动的手段与过程出发将其定义为教育服务,但笔者从教育活动的目的与结果出发,将教育产品定义为受教育者因受教育而增加的人力资本。因人力资本是无形的,为了便于描述教育供求,本章特将人力资本的有形载体——受过一定教育的各类人才定义为教育产品。

[2]P。G。AltbaparativeHigherEduparativeEduResearter,UyofHongKong,1998:239-240。

[3]边际效用(MarginalUtility,MU)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4]在经济学中,“消费者剩余”(erSurplus)是衡量经济福利水平的重要参数,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支付的最大数量与他实际支付的数量之差,即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实际支付量。

[5]所谓隐性失业(Reemployment),又称“变相”(Disguised)、“隐藏性”(cealed)、“隐蔽性”(Covert)、“隐匿性”(Hidden)失业,是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形式上的结合而没有内容上的结合或结合不充分、不合理的现象,其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上就业了而实际上却很像失业或半失业,因为他们在就业岗位上要么无事可干,要么无充分的工作可做。

[6]P。H。bs。TheWorldEdualCrisis:ASystemsAnalysis[M]。London:OxfordUyPress,1968。

[7]包括高等教育本专科生,下同。

[8]初次就业率(IRate),一般以当年9月1号为计算截止日期,计算公式为:初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待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生总人数]×100%,其中待就业毕业生人数包括截至该年度8月底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以及已申请不参加本年度就业的毕业生人数。

[9]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