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学科研究的原则不包括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问题的讨论(第2页)

第三节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问题的讨论(第2页)

表7-51949—2014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变化情况

图7-5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扩张散点图

数据来源:基于表7-5的数据通过Excel自动生成。

由表7-5可知,我国高校数量从1949年的205所猛增至1960年的1289所。1959—1962年,因自然灾害等原因,国民收入指数连年下跌,年均递减9%。1961年,国家开始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高教60条”,至1963年,3年间全国共关闭了约70%的高校(共882所),并让工农出身的学生、职员回到农村。高等教育规模与国民经济不堪重负的矛盾以及高校招生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倒挂的矛盾虽然已经有所缓和,但浪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元气大伤。“**”更是使我国高等教育遭到空前浩劫。全国高校数最低年份(1971年)只有328所,大学生数最低年份(1970年)仅为4。8万人,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降到了历史最低点。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高等学校数量为598所,1983—1985年的3年间,净增211所,1990年为1075所。粉碎“四人帮”后,我国高等教育又有了较大发展。1995年,我国高校增至1054所。此后,高等学校数量虽偶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1000所以上。到2001年达到1225所,此后高等学校数目进一步攀升,到2004年的1731所,达到历史新高。到了2015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5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60所(含独立学院275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21]

我国高等学校数量的扩张与国家的宏观政治经济发展态势是分不开的,随着经济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同步跌宕。基于我国高校多为公立大学,民间资本利用较少,民办大学力量尚弱,未来高等教育的“容量”将会更多地依靠其他学校形式,如民办高校、国有民办二级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网络学校等。

3。高等教育圈层式结构的形成

(1)高等教育圈层式结构。尽管“985工程”与“211工程”均已成为历史,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两个工程的影响下,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圈层式”大学结构,即“2”→“2+7”→“39”→“56”→“116”……位于圈层中心的高校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第一个层次的高校有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与核心层一起合称为“2+7”或“C9大学”。第二个层次是前39所国家“985工程”建设大学(含前一层)。前两层的高校,有的发展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有的是“世界知名大学”,还有些是“世界一流的行业特色型大学”。第三个层次是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含前两层),这些高校的目标是建成“研究型大学”。第四个层次是116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含前三层),如图7-6所示,这类学校中的非“985工程”高校的发展定位多半是成为拥有“世界一流特色学科”的大学。

图7-6我国大学“圈层式”结构

(2)中国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研究生院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代表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平,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自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78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经国务院批准创建了第一个研究生院。1982年11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家“六五”计划提出的“试办研究生院”方案。从此,中国高等教育正式拉开了高等学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序幕。我国目前拥有研究生院的大学共有56所。这56所研究生院承担了全国76%的博士和55%的硕士培养任务,研究生院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高水平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院是经由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有些大学虽然没有研究生院,但通过自主设置“研究生部”或“研究生处”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这些大学同样也可以招收研究生。截至2015年,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2所,其中普通高校研究生培养机构数为575所。[22]

(3)中国“双一流”建设之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国际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加拿大、韩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加入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能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获得或保持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实施了“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等,拉开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的序幕。2015年,由国务院正式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更是将“双一流”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①“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国家领导人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1月13日获国务院批转实施。该计划提出“为了实现党的十五大所确定的目标与任务,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今后10~20年,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简称“985工程”。其总体思路是: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建立高等学校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牢牢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资源,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从1999年起,教育部分别与部分省、市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分批将39所国内知名高校列入国家跨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名单,由国家、地方以及相关部委共同出资建设。

②“211工程”。“211工程”是指“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关于“211工程”的主要精神是: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211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从1995年到2015年,已经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有116所。

③“2011计划”。2011年4月24日,国家领导人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讲话时提出了“推动协同创新”的理念和要求。2012年5月7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工作会议,正式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就是“2011计划”。“2011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④“双一流”建设方案。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计划到2020年,中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21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4。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的特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进程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社会的“二元化”与高等教育的“一元化”。由于高等教育体制内以及体制外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在促进城乡二元社会的和谐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一元化特征,即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城市取向的,高等教育无论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还是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很少兼顾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所体现的城市取向的一元特征与城乡二元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高等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很难流向农村,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表现出了面向城市的一元化特征。

(2)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后发外生性”。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是在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成熟的条件下的一种自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众化进程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外部的干预较少。特罗理论正是对早发内生型的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结和概括,特罗理论所讲的10个“质”的维度,在我国高等教育现实中表现出的复杂情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中国是“后发外生型”(LatelyDevelopedaernallyPromoted)国家,国家和政府为了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而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这种宏观调控本身无可厚非,但强行牵引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遭受其害的其实是我国高等教育进程本身。高等教育最本质上的意义不在于是否进入了特罗所讲的大众化或普及化阶段,而在于在教育的“两类需求”与“两类供给”之间寻求到合适的均衡,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等教育在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3)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非均衡性。从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的状况来看,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占有、教育投入直至教育质量方面,东、西部明显失衡。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失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客观原因,但也有教育发展决策失误等人为因素。我国现有高等学校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边远山区拥有高等学校的数量极少。高等教育发展在东、西部及城乡的地域差异性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呈现非均衡性和阶段性特点。

(4)政府的政策目标导向使实现规模发展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广泛的讨论与关注,政府在1998年左右将实现大众化正式列为高等教育的近期发展目标。例如,教育部在1998年12月24日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要接近15%。[23]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调动了民间财力投入,使其成为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方式。

5。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未来发展预测

根据21世纪中叶前我国学龄人口与高等教育扩展的趋势及特点,2010—2050年学龄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如表7-6及图7-7所示。

表7-62010—2050年我国学龄人口变动趋势预测

图7-7我国高中与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变化散点图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一方面我国拥有了相当规模的毕业生,对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多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压力,比如高等教育投入不足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但是面对强大的人口压力与人力资源薄弱之间的矛盾,面对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渴求,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需要较大规模的发展。由表7-6及图7-7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总数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直到2040年才开始缓慢下降。虽然高等教育学龄人口数呈下降趋势,但总数依然庞大。据此,如果支持条件能够保证,我国宽口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40年可能超过50%。[24]根据教育部前任部长袁贵仁的预测,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在2020年达到50%[25],比学界的相关预测更是提早20年。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20-243。

[2]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出版社,2005:95-117。

[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81。

[4]张东日。企业规模经济及界定[J]。技术经济,2003(4):30-32。

[5][美]乔治·J。斯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39-42。

[6]王培根。高等教育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38-139。

[7]张建新,陈学飞。英国高等教育改革法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69-83。

[8]彭云飞,邓勤。我国高等学校规模计量方法与应用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6):64-6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