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 第二节 教育收益(第2页)

第二节 教育收益(第2页)

教育的“代际收益”(Geio),即教育不仅对当代人产生收益,也会影响受教育者子女的行为和福利。这些收益包括:提高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子女的智商和学业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子女的职业和收入、改善子女的健康状况和改变子女的生育行为等。由于教育产生了如此广泛的代际收益,以至有人提出应该通过发行国债为教育筹资,从而让未来的受益人分担当代人的一部分教育成本。

6。教育的负收益

教育产生的某些负面的影响称为“教育的负收益”(urion),有两种可能:一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或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上学可能不是一种享受,而是痛苦的经历。二是过度教育产生的低效率。实证研究表明,当工人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工作要求时,可能会导致工人较低的工作努力程度,因而降低劳动生产率,反过来会影响其工资收入。

三、教育收益的计量

进行教育收益计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测定投资预期结果的方法,以作为社会或个人有限资源合理分配的准则。

1。教育收益计量的难点

从教育的非市场化收益(无论是私人还是社会)包含的内容来看,对教育的非市场化收益的计量是十分困难、十分复杂的事情。因此,我们讨论的重点将是教育市场化收益的计量。

然而,对教育的市场化收益的计量也绝非一件易事,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教育成本的计量不容易精确。撇开至今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可的教育成本计量公式不谈,就教育成本的表现形式而言,对其进行准确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教育成本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投入,应理解成在社会和个人的消费和投资中对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活动发挥作用的那一部分。然而,从总的教育投入中准确区别出对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活动发挥作用的那一部分并进行精确计量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二,教育成果的表现形式具有非独立性、迟效性、长效性和间接性等特征。教育成果“非独立性”(Non-independence)是指教育投资只能产生教育成果,即培养熟练劳动力和复杂劳动力以及发展科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不是独立存在的,只有当劳动者和教育成果与物质生产资料相结合时,才会产生可测量的经济效益,再加上人的劳动能力是与人的年龄、工龄、性别以及思想和身体状况紧紧相关联的,因此很难准确计算教育的经济功能。所谓“教育成果的迟效性”(DelayiofEdu)是指教育成果在经济发展中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教育作用的显现一般要在教育活动完成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发生。教育成果的“长效性”指教育成果一般能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内产生效益。而“间接性”表现在:教育投入不直接作用于物质产品,而是作用于人,因而物质产品交换不能通过直接与教育投入价值比较来计算,而是通过教育成果来计算经济效益,教育成果的计量本身就十分复杂,很难准确确定一级教育水平比另一级教育水平会增加多少经济效益。另外,教育具有“双重职能”,既有促进生产发展、增加经济收入的职能,又有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作用,二者很难截然分开。

因此,对教育收益的计量只限于教育的市场化收益,而且是近似性的、概算性的。尽管如此,通过一定的计量模型,还是能够近似地计算出某一时期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或个人收入增加的贡献。

2。教育市场化收益的计量前提

由于存在教育收益计量的难点,加之教育收益计量模型的缺陷,我们不可能无条件地把教育的各种市场化收益计算出来。因此,在进行教育的市场化收益计量之前,应首先明确如下四个前提假设:其一,接受同一级教育后的教育产品质量是无差异的,即某级教育的毕业生在质量(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方面)上没有差别;其二,在劳动力市场上,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尽快找到与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学有所用,人尽其才,忽略工作搜寻成本,这样才能集中体现他们接受教育的价值;其三,教育的市场化收益发生的时间段内,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没有重大变化;其四,教育的市场化收益的发生是连续的、稳定的、均匀的。

3。教育市场化收益的计量方法

长期以来,学界试图用精确的模型函数来计量教育的市场化收益,取得了一些成果,以下简要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计量模型。

(1)教育市场化外部收益计量。在宏观层面上,教育的市场化外部收益是通过社会人力资本总量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实现的,可应用生产函数方法、丹尼森系数法、舒尔茨余数分析法、复杂劳动简化法等计算(详见第三章),此处不再赘述。

(2)教育市场化私人收益计量。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PrivateBesofMarketization),是指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的可用货币度量的收益(一般指个人收入的增加)。衡量个人收益的依据是人们相信教育能够增加未来的收入,这种未来收益的增加一般表现为受教育后劳动者的终生工资报酬的增加。要对投资发生一段时间后所取得的收益进行计算,就需要对连续分布于未来一段时期中的收益进行累进折算。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在将来得到的收益价值要低于现时所获得的同等数量收益的价值:一是如果人们计划消费自己的收益,那么他们一般愿意尽早地付诸消费,这是由于现在享受这种消费的确定性相对来说要大一些,生活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于在未来能否享受这种消费变得没有把握。二是如果人们计划将他们的货币收益用于投资而不是用于消费,那么他们可以获得投资的利息,从而增加他们在未来所能够获得的资金数量。因此,无论人们准备如何使用他们的收益,他们都将在某种程度上对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进行贴现。所谓“贴现”(Dist),就是把未来收入和支出折算成现在的价值,其理论基础就是货币具有时间价值,即今天的1元钱与明天的1元钱是不等价的,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PV是“现值”(Prese表示的是第t年的收入值;r是年利息率;t表示时间。PV表示在t年收入Et的现在价值。由于一项投资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在一定年限内发生的,我们可以将贴现公式(6-21)进行如下扩展:

式中,E代表收入流,E0是立即得到的新增加收入,E1是下一年的新增收入,E2是第二年得到的新增收入,依此类推;t是收入流的年限或者说是个人的预期工作生命周期;r是利息率。值得注意的是,新增收入(或成本)E0立即发生不需要贴现,但是下一年或一年后得到的新增收入E1必须贴现一年。式(6-22)中的第三项的分母是平方,第四项的分母是立方,这是因为E2和E3的值必须贴现2年和3年,以确定它们的现值,依此类推。E2(第二年后得到的新增收入)除以(1+r)贴现为第一年后的收入,但还必须再除以(1+r)得出现值,因为在第一年和第二年期间其价值继续降低。

要考核一项投资的效益,重要的就是看其投资收益的现值是否大于投资支出的现值,而不是看总收入是否大于总支出。传统的不考虑现值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夸大了未来的收益,另一方面缩小了开支的成本。在现值的计算中,利息率r的大小对于现值大小的影响很大,二者成反比。对教育的市场化私人收益一般用净现值法进行计量。一般而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他所受的教育年限呈正相关关系,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知识面越广,研发能力越强,一般情况下其收入也越高。当然,这只是一个预期收益,事实上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计算出这部分收益,通常将未来收益中上学超出不上学(就业)的可能收益的那部分加以贴现、汇总,作为教育的投资收益。以高等教育为例,如果用n表示工作年限,Y1t表示大学毕业后个人未来第t年的货币收入,Y0t表示没有上大学的个人同期的收入水平,假定影响收入的其他条件相同,那么大学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净现值”(Value)为:

举例来说,假如一个18岁的高中毕业生正面临是继续进入大学接受教育还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选择,下面就用前面介绍的现值法来分析其决策,如图6-3所示。

图6-3教育投资决策分析模型

在图6-3中,假设劳动者工作至65岁退休,并且暂不考虑65岁以后的各种福利待遇情况。曲线AA′代表18岁高中毕业后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终生收入曲线。曲线BB′代表高中毕业后先去上四年大学,22岁毕业后再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成本—收入曲线。图中横轴下的封闭区域Ⅰ表示上大学期间支出的直接成本,横轴上的封闭区域Ⅱ表示上大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区域Ⅰ与区域Ⅱ面积之和,为上大学的个人总成本或总投资。封闭区域Ⅲ表示大学毕业后可获得的净收入增量,它应等于上完大学再就业所能赚得的终生收入与不上大学直接就业所能赚得的终生收入之差。教育投资的收益和投资成本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从图6-3中还可以看出,大学成本支出发生在22岁以前,而收益却是发生在22岁之后,并持续了若干年。因此,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主体需要将未来的收益流折算成现值,即计算出基点处的收益总和,并与折现成基点处的成本总和进行比较,确定投资净现值,以此决定教育投资是否合理可行。假如以22岁为基点,那么个人大学教育投资净现值的计算公式是:

式中,En-18为高中生从22岁到64岁因上大学而可能获得的年收入;为该高中生从18岁到22岁上大学的各种成本;i为假定给定的年利息率。如果经过调查、分析预测,能够得出所期望的成本与收益,就可以得到投资净现值(NPV)。如果NPV0,那么教育投资在经济上就是合理可行的;如果NPV=0,那么接受大学教育就没有什么必要;如果NPV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