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 第三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2页)

第三节 教育投资的合理负担与补偿(第2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从20世纪以来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对高等教育实施成本补偿,更多的是个体所应承担责任的象征意义上的经济补偿。从受益角度来分析,个体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无论是在经济收益方面还是在社会收益方面都能获得较高的回报。各国在确定个体承担培养成本补偿额度时,总是将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作为最重要的因素。

四、国外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模式

按照成本补偿与教学活动发生的时间关系,可把成本补偿的实现形式归纳为三种:实时收费制、预付学费制和延迟付费制。“实时收费制”(Real-timegSystemorTuitionPaidoffSystem)是指学生在每学期或每学年初一次性缴纳学费。这是一种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较为流行的成本补偿形式。它的好处是确保了学校的经费来源,减少了成本补偿中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不同学校对学生的收费标准不同。“预付学费制”(TuitionPre-PaidSystem,PPT)是指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由家长按现行价格为孩子付清全部学费或者以储蓄形式为孩子预先储备学费。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消除了学费上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同时预先筹集的资金有利于缓解高等教育的财政危机,并形成高等教育经费的良性循环。缺点是对提前付出学费的受教育者而言风险太大,在实践上并不普遍,仍处于尝试阶段,缺乏成功的经验。“延迟付费制”(TuitionDelaying-paidSystem,orTheDelayedPaymentSystem)是指通过低息贷款、奖学金、贷学金等以学生未来的收入或服务形式支付现期的学费,尽可能地扩大和保证平行的入学机会,帮助学生上大学的制度,通常通过延迟付费计划来实施,主要形式有学生贷款、毕业生税、服务合同、奖学金等,主要通过贷款形式实现。从目前国外实践来看,各国都有自己的特点。

1。美国:成本补偿模式多元化

美国成本补偿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形式多样性与主体多元化。从形式上讲,其采用的成本补偿模式几乎囊括了前面提到的所有已知成本补偿形式(除毕业生税以外),而且即使从一种具体补偿模式来看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如美国联邦政府提供的贷款就有五种之多。在美国,交纳学费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补偿分为预付学费制、延迟付费制及实时付费制,但为了确保学校经费来源,通常采用实时收费制。

美国的预付学费制通常通过PPT项目来实施,包括学费储蓄计划和州学费预付计划。学费储蓄计划又分为州储蓄、国家储蓄和商业储蓄计划等。州储蓄计划只限于州内实行,无法解决高中毕业生进入其他州的大学这个问题。国家储蓄计划使用全国通用的储蓄债券,避免了州储蓄计划的缺陷,但其回报率无法与学费的上涨同步。商业储蓄计划由大学储蓄银行进行业务操作,风险由投资者、银行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共同分担。州学费预付计划则预先按照现行价格付清学杂费,以后无论学杂费上涨到何种水平都只按现行价格收费,既能解决高等学校的财政紧张问题,又能使居民家庭不必担心学杂费上涨得太离谱。美国的联邦家庭教育贷款方案是由教育部管理、受联邦政府资助、在美国学生资助体系中影响最大的方案,由政府部门和私营机构合作开展;担保机构则通过参与协议(anizationPartient,OPA)由联邦教育部补偿其由担保学生贷款造成的损失;放贷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储蓄和贷款机构及信用联盟(ion),主要形式有学生贷款、毕业生税、服务合同、奖学金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实行的众多高等教育法案,其中包括《高等教育机会法案》(TheHopeandOpportunityforPostsedaryEduActof1997,HOPE法案),使联邦政府拨出大量经费,以设置奖学金、贷学金等方法,直接发给学生,支持青年进入高等学校学习。1993年,为了减少坏账风险,美国实施了《国家与社区服务信托法案》(NationalandurustActof1993),提出以从事公共服务为大学生申请联邦贷款的条件,如果学生毕业后的收入不足以偿还贷款,可以做两年的社会服务工作(如维持社会治安、教学或为困难家庭服务)来抵偿贷款。这样,一方面使所有想上大学的青年不必顾虑日后偿还债务;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社会工作队伍。

2。澳大利亚:灵活的实时与延迟付费制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是当今国际高等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教育成本补偿主体主要是政府。2014年,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财政投入(政府拨款与向学生提供的贷款)占到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收入的60。42%,如表5-5所示。几乎所有高等教育机构都可以获得国家的财政拨款,包含事业费拨款、研究项目费和专项投资费等。以2005年为例,联邦政府投入高等教育机构的总经费高达88。06亿澳元,如表5-6(a)和5-6(b)所示。

表5-52007—2014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收入构成

表5-6(a)1983—2005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向高等教育部门的投入

表5-6(b)2006—2013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向高等教育部门的投入

1988年澳大利亚颁布《高等教育拨款法案》(HigherEdudingAct1988),1989年澳大利亚开始实行《高等教育贡献计划》(TheHigherEdutributionScheme,HECS),学生按学科和学习负荷缴纳相当于成本20%的学费。这种制度是修改后的实时付费制与延迟付费制的学生贷款的结合,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其缴费方式有三种:一次性缴纳HECS规定所应承担的教育成本,给予25%的折扣;先缴纳500澳元或以上的教育成本,其余的延期支付,所缴纳的部分给予25%的折扣;全部所应承担的教育成本延期支付,无折扣。2003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的《2003年高等教育支持法》规定,从2005年开始全面取代1988年《高等教育拨款法案》,提出了联邦拨款计划(ohGraherGrants)和联邦奖学金拨款(GrantsforohScholarships)三种拨款形式。另外,澳大利亚还采取了以下几种成本补偿措施。

(1)学费专业差异。尽管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会补助部分高等教育费用,但是学生依然需要缴纳部分学费。具体付费标准按照学生专业的不同分为三档,政府规定各档学费区间,高校收费不能超过该学科所在学费档位的最大值,如表5-7所示。

(2)学费折扣。学生在开学时,如果一次性缴纳学费,将享受折扣。1989年实施的HECS计划,在学生选择一次性缴纳所应负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后,给予15%的折扣,后来联邦政府为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一次性付费方式,将折扣增加到25%。

(3)收入挂钩的贷款偿还比例。HECS计划在1989年实施时每年的偿还比例是债务人工资收入的2%;1994年改为按工资高低将偿还比例分成四个等级,从2%到5%;90年代后期偿还比例分为七个等级,从3%到6%;2015年的偿还比例分为从4%到8%九个等级。偿还比例的提高有利于缩短还贷期限,使政府尽早地收回贷款。而偿还比例等级的增加自然是为了体现公平的原则,如表5-8所示。

表5-72016年澳大利亚学费分类

表5-8不同年份与收入挂钩的贷款偿还比例

3。日本:成本补偿辅助制度完善

在日本,高等教育收费与成本补偿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私立学费差距悬殊,家庭负担比例大。日本国、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国、公立大学的日常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地方政府,私立大学的日常经费主要由学生的学费来解决。根据日本文部省的调查结果,日本国立大学的学费包括听课费、入学注册费和鉴定费三项。所有国立大学不分地区、学科专业实行相同的收费标准。私立大学的学费除包括与国立大学相同的以上三项费用外,还有设施、设备使用费,所以私立大学学费远远高于国立大学。随着日本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国立、私立大学之间悬殊的学费差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日本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庭负担的教育费过重。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就采取了“保持国、公立大学和高中的学费稳定,扩大公共教育费支出,减少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各级公立学校教育费家庭负担”的政策。公共财政负担占总教育费的66%左右,私费负担约占34%。[14]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第一个“六年中期计划(2004—2009年)”期间,其第一大财源——来自政府公共财政的运营费交付金逐年减少,而设施费补助金、大学自有资金及竞争性资金三项收入都不同程度地增加。[15]从总的趋势看,尽管日本政府采取积极鼓励私人办学和国家补助的政策,为振兴私立学校、减轻学生家庭负担采取了一些措施,公共财政负担的比率有逐年上升的势头,但实际上学生家长对教育费的负担仍然较重,每个家庭都将工资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用在子女教育上,这对工薪阶层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负担。二是学生贷款及成本补偿相关辅助制度完善。从成本补偿形式来看,日本一般只采用延迟付费制中的学生贷款方式。具体实施方法有日本育英会奖学金制度。此奖学金实际上是一种贷学金,贷款形式以商业抵押贷款为主,需要学生毕业后定期定额偿还,具体分为无息、有息两种。该奖学金由国家财政补贴,还款期限长达20年。为了减轻学费对学生及其家庭带来的压力,日本政府还采用学费减免制度。学费减免制度只针对国立大学学生,私立大学学生无权享受此待遇。除以上两种配套政策以外,日本的勤工俭学制度也相当完善,大学生收入的15是本人的打工收入。

除了日本,韩国、菲律宾、巴西、中国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也采用了这种模式。从成本补偿形式来看,这些国家和地区一般只采用延迟付费制中的学生贷款方式,学生贷款通常由准官方机构负责发放与管理。

五、高等教育费用持续增长的理论诠释

OECD的最新研究报告《2014年教育概览》(EduatGlance2014)显示,1995—2011年OECD成员国的高等教育支出占GDP的份额平均为1。5%(其中加拿大、智利、韩国和美国超过2。4%);成员国的大学生人均年度教育支出平均为9262美元,美国以超过19000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瑞典、丹麦、瑞士等国;除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匈牙利、以色列和瑞士等少数几个国家外,大多数成员国的大学生人均教育支出都呈上升趋势(5%~10%)。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体系,其教育费用为何会持续增长?维达(Vedder,2004)曾对美国的高等教育财政状况提出过批评,他认为“美国高校学费增长速率已经远远超过通货膨胀率,但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却没有大幅度提高”。金布尔(Kimball,2014)指出,虽然美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处理高等教育成本及学费的上涨问题,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懂得如何控制这种持续增长现象。事实上,时至今日,经济学家对到底使用何种经济学模型和理论正确认识和解释高等教育费用持续增长现象还争论不休,本节对用于解释这一现象的一些理论进行讨论。[16]

1。班尼特假设:政府对高校学生的补助导致高校学费的增加

一些美国研究者发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措施是导致高校学费增长的主要原因,而这正是“班尼特假设”(Behesis)的核心内容。班尼特假设的由来是美国原教育部部长班尼特(Be,W。J。)1987年在美国《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那篇著名社论《我们贪婪的院校》(reedyColleges),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且持久的争论,现在被简称为“班尼特假设”。在这篇社论中,班尼特宣称:“如果说近年来财政援助的增加能使高校轻率地提高其学费的话,相信联邦贷款补贴将更加促进学费的增长”。按照班尼特的说法,虽然从1978年开始政府就对高校提供补助金(Subsidies),这大大增加了高校的学生数量,但自1980年之后,高校学费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的增长。此后,“财政资助的增加会使学费增加”就成了班尼特假说的代名词,这就招致了激烈的争论。不少学者认为这个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大部分学校是公立或非营利性的,他们怎么可能贪婪地追求“利润”呢?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观点准确地描述了现实。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对班尼特假设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使其再度引起学界关注。例如,2012年吉仑(Gillen)用经济学方法验证了班尼特假设的有效性。吉仑的检验表明,班尼特假设是具有有效性和说服力的。但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政府对高校每增加1美元的经济补助,势必会导致高校增加1美元的收费。吉仑的研究结论是,政府每增加1美元的经济补助,导致高校学费的增长区间是0~1美元。2013年贝赞可(Besanko)研究指出,所谓的班尼特假设就是“政府增加对学生的资助(如佩尔助学金)具有违反人们直觉的提高学费的效应”,这是一个严肃的观点,有关验证也多是从经济学理论上分析的,具有混合性,应当谨慎。

2。鲍莫尔效应:造成高等教育费用持续增加的原因是“成本病”

一些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行业具有“成本病”,这正是造成高等教育费用持续增加的原因。高等教育的“成本病理论”(CostDiseaseTheory)源自鲍莫尔成本病理论(Baumol'sCostDiseaseTheory),也称“鲍莫尔效应”(Baumol'sEffect),最初是由鲍莫尔(WilliamJ。Baumol)和鲍文(WilliamG。Bowe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过长期的检验,被认为在高等教育行业中客观存在。按照成本病理论,对于一些行业(如生产制造业)来说,劳动力不是决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例如,某工厂可以通过使用效率更高的机器来代替劳动者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所以,当员工要求增加工资时,只能增加这种类型行业的成本,并不能真正提高生产力。然而,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教育和表演艺术行业)来讲,劳动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生产力大小的关键因素,而且这种行业不能轻易通过替换劳动力的方式来提高生产力。以大学为例,若某一个学校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将会导致该学校相对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除了人才会影响学校“生产力”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力都很有限。因此,为了保持这种竞争优势,高校需要满足像教授这类技能型人才不断增长的工资需求,否则就有被其他学校“挖走”的可能。1995年,鲍莫尔与布莱克曼(S。B。Bla)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成本病是导致高校成本不断上涨和学生支付给学校学费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高等教育成本病理论提出后,高教界普遍认为该理论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并且也普遍接受了教育费用上涨的速度确实要比消费价格指数上涨速度快的现实。2012年,成本病理论的另一位提出者鲍文对高等教育成本病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指出,成本病具有普遍性,因为它存在于所有行业,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表演艺术和教育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这些行业来说,通过替代劳动力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会比较难。在市场的影响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所有具有相对较高资历的员工就会要求他们所在的行业增加他们的工资至一个与其他行业工资增长速度相同的水平。鲍文同时也承认,尽管成本病现象的产生给高校本身带来了教育费用增长的压力,但是并不是导致教育成本增加的唯一因素,其他导致高校面临费用上升压力的因素还包括:效率低下(如一些学校仍然使用过时的或者已无法满足高校需要的组织结构)、利益的驱动(高校始终将自身发展利益放在首位,一些相对财政状况较好的高校会花重金聘请具有较高名望的学者来校任教就会使这些学校增加学费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学生毕业时间延长而占据教育资源引起的资源供给不足、学费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生均成本、贷款问题等。庄蓓拉(Trombella,2010)也持类似看法,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病理论就是指高等教育平均成本的增长速度相对其他行业快得多,因为高等教育不像其他行业那样可以通过使用替代劳动力的方法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教育质量)。但是,也有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病理论提出了质疑。例如,马西(Massy,1996)认为,教师生产率的大小实际上与生师比有很大关系,因为教师的人工成本占高校总预算的50%~70%。

3。鲍文法则:无形的竞争导致高等教育费用和收费的持续增加

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成本和学费持续增长原因的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解释是高校之间产生的无形竞争,这种无形竞争导致高等教育费用和收费持续增加的显现被称作“鲍文法则”(Bowen'sLaw)。鲍文法则也称“收益成本理论”(ReveheoryofCosts),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鲍文(H。R。Bowen)于1980年提出的,该理论用于解释高校费用为什么会持续增长。鲍文指出,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目标在于追求卓越的教育质量和良好的声誉与社会影响。然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高校支出大量的费用,例如保持较低的生师比,支付教职员工较高的工资,给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与设备等。克洛特费尔特(Clotfelter,1996)认为,由于高等教育机构是非营利性机构,高校获取收入的手段比较单一,这就使得高校只能通过尽可能地增加对学生的收费以增加收入,再将收入全部用于自身发展,最终导致高校产生支出不断增加的“累积效应”(AccumulativeEffect)。美国学界普遍认为,鲍文法则是具有说服力的。为了追求卓越的教育水平,高校间会出现无形的竞争,而这种竞争直接导致高校费用持续增加。鲍文(2012)强调,如果教育成本的持续增长不能够引起高校足够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减缓增长趋势的话,那么整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将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并产生严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3-161。

[2]吕玲,唐光松。建立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5(8):127-128。

[3]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J]。教育与经济,2003(1):11-1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