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经济学萌芽于 > 第三节 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第2页)

第三节 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第2页)

表2-8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的高等院校(18所)

表2-9拥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高等院校(114所)

续表

三、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就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而言,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注意。[77]

1。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相对薄弱

由于教育经济学还是一门相对比较年轻的学科,学科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建设相对薄弱在所难免——研究对象和边界比较模糊、缺乏独立范畴和相对严密的逻辑体系、没有较为完整与独立的理论等。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仅跟随时代潮流是不够的。由于学科的稚嫩,基础还不扎实,要想保持发展后劲,必须对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在目前重应用轻基础、重专题轻理论的研究氛围下,进行学科基本理论研究已属不易,而要在理论研究上实现一定的突破,研究者无疑要面临更多的挑战。

2。学科的研究方法尚欠严谨和规范

教育经济学是经济学、教育学乃至其他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如果不懂教育学和脱离教育科研方法的运用,那也就谈不上对现实教育经济问题的把握。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多学科方法的共同参与,学科本身应该是严谨而规范的。但从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来看,教育学出身的研究者往往对经济学方法的掌握有一定的欠缺,而经济学出身的研究者往往对教育问题本身的特性又把握不太准确,因而在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正如王善迈所说,“我们的研究还有些不足。研究方法,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待于完善”[78]。

3。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尚显模糊

由于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教育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边界显得模糊不清。尽管学术研究不应当被划定条条框框,但如果研究对象的范围宽泛得无边无际的话,那绝对是不严谨的。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边界是什么,哪些问题是教育经济学应该研究的,哪些不是,这些看似空疏的问题实则是一个关系到该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4。原创性的研究特别是理论上的创新相对缺乏

对于中国来说,教育经济学是一个舶来品。[79]早期研究大量翻译、介绍、诠释和运用外国的理论,不可否认普遍存在追随、模仿和验证的问题,缺乏原创性的发现和创新性的理论,重复劳动的现象较为普遍。加之教育经济学的很多理论本身还不十分完善,处于相对发展时期,即使是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能否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仍然需要研究。例如,传统的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的教育经济收益率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中国这种发展中大国的研究就有很大的疑问。[80]由是观之,加大对基础理论的研究不仅是必需的,也是紧迫的。据此,特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1)理论体系应逻辑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①确定逻辑起点。每一门科学都有特定的理论体系,而每一种体系都应该有各自的逻辑起点,它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教育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育服务”。②重构概念体系。可以说,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成熟与否,其核心是概念体系的建构是否科学,概念体系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总结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现,现有的基本概念体系尚不完整,逻辑层次不明显。应该从对概念体系的现状研究出发剖析目前概念体系存在的问题,理顺基本概念之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构建完整、科学的概念体系。③重建理论体系。理论体系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范畴,它是通过作者的认识逻辑而展开的。概念是基于人们对现实事物的理性认识而产生的抽象要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构成了概念体系的逻辑,沿着这种逻辑对理论内容的展开就构成了理论体系的逻辑。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行程,对现有的理论体系进行重构可以凸显理论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2)研究视角要多样化。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教育学范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个科学、成熟的理论体系应该以系统性和逻辑性为其重要标志,因此,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有系统论的观点和逻辑学的视角。应该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探讨教育与社会系统环境特别是经济环境发生联系时产生的现象问题和理论问题,对该学科研究传统所累积的庞大理论知识进行合理的重建,运用系统论方法把已经获得的各种理论知识、现象、概念和原理构成一个科学的理论系统。

(3)研究领域应丰富化。首先要加强微观领域研究。从研究层次来看,教育经济学应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并结合实际问题完善理论体系。但从分析结果来看,目前我国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以宏观和中观领域的教育经济问题研究为主,而对教育经济学的微观领域仍然缺乏研究兴趣,特别是教育内部的经济问题,如学校、班级教育中显现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关注较少。其次,要重视主体研究。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至今,主要集中在对教育的客体研究上,而对教育主体(人)所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力度不够。一些教育经济学著作已经注意了对教育者即教师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但受教育者(学生)在参与教育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有零星研究,力量不足,论文也仅是从人的角度提出这一现实问题。

(4)引入专业话语体系。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者的许多探索在话语体系[81]中已经掀起了研究热潮,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内容至今还没有纳入理论体系中,使理论体系的发展与话语体系发展相脱节。如教育产权、教育制度、教育运行机制、教育融资问题研究等在话语发展中已日渐成熟,应当将这些研究成果纳入教育经济的理论体系中,对完善教育经济学学科理论框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志民。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5-56。

[2]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4。

[3]王善迈。教育经济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32。

[4][德]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0。

[5][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7。

[6][德]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5:210。

[7][法]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88。

[8]靳希斌。从滞后到超前——20世纪人力资本学说·教育经济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18。

[9]范先佐。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43

[10]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11]邰爽秋。教育经费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编译馆,1935:120。

[12]古楳。中国教育之经济观[M]。上海:上海民智书局,1934:33。

[1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5。

[14]高秀叶,吴卫红。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9-34。

[15][英]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8。

[16]肖昊。教育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1-36。

[17]肖巧云。刍议我国高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1):140-143。

[18][日]金子元久,刘文君。教育经济学的20年——从教育社会科学全面的视点[J]。教育与经济,2005(1):1-5。

[19]蔡文伯,马瑜。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J]。教育研究,2014(2):15-20。

[20][英]斯蒂芬·梅钦,杨娟。教育经济学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2(3):23-26。

[21]周奎。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走向——以《教育经济学评论》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76-84。

[22][英]亚当·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93,25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