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 > 六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第2页)

六终身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第2页)

教师知识结构要实现四个转变

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实现四个转变:

(1)从轻量型结构到重量型结构转变。未来的师生关系不是单向传递的关系,而是双向交流的关系,教师不但要有能力回答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要同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交流和交往。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要求教师的知识拥有量从轻量级向重量级转化。

(2)从单一型结构到复合型结构转变。当今知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知识的一体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统一。因此新型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不应是固守于一门学科的狭隘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全面性知识的人才。文科教师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理科教师则应有必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每一个教师来说,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等,都应在他的视野之内。

(3)从封闭型结构到开放型结构的转变。要适应知识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成为开放性结构,即对一切有用的新知识开放;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接纳和吸收,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改造和更新。

(4)从被动型结构到创造型结构的转变。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性人才,而要造就创新性人才,教师本人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必备的创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知识结构就必须实现从被动型结构向创造型结构的转化,其中十分重要的是要增加能力及方法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比重。[12]

3。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当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而且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概要地说有两个方面:

(1)做“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何为“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首先要了解“反思”的内涵。反思与经验总结有联系有区别。反思是总结经验的重要基础,反思与经验总结都是一种指向过去经验的回溯性认识活动,是对经验性认识的再认识。经验总结者既可以是实践者本人,也可以是别人,常见的是实践者与研究者互助合作进行总结。如果实践者本人就是经验总结者或参与经验总结,那么他首先必须对自己的实践过程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或经验进行理性的再思考、再认识,即进行认真的反思。反思是实践者的主体性行为,反思者只能是实践主体自身。只有实践者本人才能了解和把握自己在经历实践过程中的全部体验和意识活动,别人是无法替代的。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很多方面,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教学观念的反思。例如,对教学观念的反思主要就是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教育信念及教学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等进行的反思活动。教育教学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教学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包括教师对教学的态度、对教学成败的归因、自我知觉和教学效能感等,它直接影响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行为。因此,对教育教学观念的反思是改善教师教学行为的重要前提。

按照“反思”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就不能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简单的传授知识的人,而要有更高的目标追求,通过努力使自己成为“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做一个“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意味着一个教师要通过培训和自主学习,不断扩充更新自己的知识,既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和新进展,又了解教育科学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要使自己掌握教育研究与教育实验的科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利用先进的理论、技术,探求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充分总结并升华自己的经验。如果一个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自觉养成了理性思考的习惯,能够站在理论高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他就会真正成为一个“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反思型”专家和“研究型”教师的中小学教师,他们的研究主要应当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而不是典型意义上的专业研究。易言之,不能要求中小学教师人人都像大学教授或研究员一样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应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研究教材、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为重点。在当前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更应该研究新课改所要求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这对于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十分重要。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成为一个有研究基础的、有深度的教育教学专家。

(2)做教育创新和教学改革的能手。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和世界潮流,成为典型的时代精神。在基础教育领域,当代教师也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而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一味地搞所谓纯粹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有悖时代潮流的。在目前这样一个创新的时代,如果一个教师不懂得创新的重要性,还在沿袭一些陈规老套,肯定是无法得到学生认同的。同样,在强调创新的时代,自主教育、独立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创新的一个重要源泉,如果一个教师还在固守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还在试图用一个模式来培养学生,他的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纲要》在论及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问题时,提出要树立五种人才培养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理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13]这就是我们今天应当确立的人才培养观念,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体现和落实这样的观念。

[1]《邓小平文选》,第3卷,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卢梭:《爱弥儿》,2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转引自龚乐进等:《教师职业道德》,115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8。

[4]《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63~164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5]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书洪范传后》。

[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250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7]《论语·宪问》。

[8]洛克:《教育漫话》,72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

[9]转引自龚乐进等:《教师职业道德》,126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8。

[10]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172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1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333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2]根据林建成《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势在必行》(载《光明日报》,2000-02-15)一文整理。

[1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