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的区别 > 四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第1页)

四教书育人 教师的天职(第1页)

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从一般意义上讲,教书育人包括教书和育人两方面的内容。所谓教书,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学生的智能;所谓育人,是指教师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连起来讲,意味着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既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教书必然育人,育人要通过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育人离不开教书,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书育人思想是中国教育伦理思想的悠久传统。古代典籍《礼记》中就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做教师的既要教给学生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培养他们立身处世的品德。唐代韩愈在《师说》中也明确揭示了教师的三大职责,即“传道、授业、解惑”,其实这三大职责可以归纳为“传道”“授业”两个方面,至于“解惑”,不过是解“道”与“业”两方面的“惑”。韩愈所说的“传道”,就是传授为人之道,培养优良品德,即今天所说的“育人”;所谓“授业”,就是传授文化知识,即今天所说的“教书”。这些都表达了我国古代教书育人的思想,只是其具体表述和具体内涵与今天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今天所讲的“教书育人”,是“教书育人”的一般含义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化,是指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既要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规范,它集中概括了教师劳动的基本内容和教师应尽的最基本的道德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教书育人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天职,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1。教书育人是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教师行为的根本要求

要真正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真正培养出一批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既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使他们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又用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陶冶学生,使其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教书育人是我国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对教师行为的根本要求。

2。教书育人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学校教育和教师劳动要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就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要注重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学生,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可见,教书育人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需要。

3。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受教育者在其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的那些稳定的、基础性的、对其活动效率和未来发展能产生广泛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特点的总和。诸如身体条件、智能发展、文化素养、政治理念、思想水平、心理视野、高层次心理结构(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应变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等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潜力都属于素质的范畴。可见,素质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真正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和谐、个性化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就必须在学校教育中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4。教书育人概括了教师最根本的社会职责,标志着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职业在道德要求方面的根本区别

首先,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责的最简洁、最准确的界定。教师的职责是多方面的,如,备好课、上好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好班主任工作、科学公正地评价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这些职责其实都不过是教书育人这一根本职责的具体展开或引申;其次,教书育人也揭示了教师育人的特殊性。事实上并非只有教师才承担着培养人、教育人的任务,学校、家庭、机关、企业、军队、全社会都承担着育人的任务,但只有教师是以“育人”为职业的,并且主要是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在学校里,工作岗位不同,育人途径也不同,有的是服务育人,有的是管理育人,只有教师是教书育人。

(二)教书育人的具体要求

教师劳动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劳动在质量、强度和效果等方面往往不易监测,况且教师的有一些教育劳动往往是既无制度明文规定、也无任何物质报酬的“良心活”。事实上,一个教师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因此,教师要以对社会、国家和学生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使教书育人转化成为个人的内心要求和自觉行动,积极主动地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1)遵循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教书育人,关键在于能否按教育规律办事。毛泽东说:“不论做什么事情,不懂得那件事情的规律,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4]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也有它自身固有的特殊规律。教师能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这些规律,其教育教学活动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懂教育规律,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的话,其效果自然不会好。有些教师天天进行教学工作,甚至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可是教书育人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他们还不懂得、还没有掌握和灵活运用教育规律。相反,许多优秀教师,正是由于遵循并灵活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从而取得了显著成绩。因此,遵循教育规律是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保证。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了解教育科学的普遍规律和基本理论,成为一个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内行,而非教育的门外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已经探索出一些基本的教育规律,这些规律分为若干不同的层次。例如,教育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所决定,又反过来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服务;教育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教育在影响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而教育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等。这些教育的基本规律,对属于教育范畴的各项活动都有指导、制约作用。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一方面要受上述教育基本规律的指导;另一方面它们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以教学为例,它至少又有这样一些规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与人类认识的一般过程既有基本共同点,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素质都会因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情况而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等等。诸如上述这样一些规律,在许多教育科学论著中均有详细论述,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掌握教育领域的各种规律,作为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

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教育科学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与自己的具体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转化为教书育人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艺术。比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要研究当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规律,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谙熟当代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艺术,采取丰富多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任何教育规律,都是人们在教育实践中潜心研究、反复总结经验教训才探索到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人们已经总结出来的教育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新的规律和方法。古人说“熟能生巧”,只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用心体验和总结,总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摸索到一些“奥秘”和“窍门”。总之,教师只有成为教育规律的学习者、探究者和创造性运用者,才能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为了纠正应试教育的弊端、顺应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而实施的教育战略。因此遵循教育规律,必然要求教师在教育劳动实践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旨在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获得和提高;应试教育则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应试教育则把关注的目光只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而弃多数学生于不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