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电子书 > 二教师道德的特点和作用(第2页)

二教师道德的特点和作用(第2页)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要参加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正常、和谐、融洽,对于教育过程影响极大。如果师生之间相互怨艾,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在师生关系中,一般说来主导方面是教师,因而教师对于能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负有主要责任。如果教师能够自觉地遵循教师道德的要求,做到正确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其结果必然有力地促进学生尊师意识的发展,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学生的尊师反过来又肯定了教师的人生价值,进一步激励教师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更加敬业爱生。这种良性循环必然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的道德要求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机制。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还会遇到其他的人际关系,如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教师与社会有关方面的关系等,处理好这些关系,对教育过程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要处理好教师与各个方面的关系,仅仅靠一般的管理手段是不够的,最根本的途径是要依靠教师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促进教师和教育过程的其他参加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建立良好关系的润滑剂。

2。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教师道德对教师的激励作用,是指教师道德可以激发教师热爱教育、为人师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促使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做出各种高尚行为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道德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它能够把教师的各种优良行为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揭示出来,使教师把自己的一些平凡行为与塑造学生灵魂、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使他们看到自己这些行为的崇高价值,产生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教师道德一旦深入人心,成为教师的内心信念,就会化作他们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意志和精神需求。教师一旦有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也就有了精神支柱,就会自觉自愿地,任劳任怨地去做各种符合教师道德的事情,并以此为荣,以此为乐。

当一个教师能够形成自己的职业良心,并能够抵御形形色色的干扰和**,像守护自己的至宝一样守护自己的良心,像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样捍卫自己的良心不受污染时,他就会发自内心地、任劳任怨地去做各种有利于学生成长进步的事,且乐此不疲。可见,教师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所起到的指导和激励作用,是任何管理制度、劳动纪律、评价体系所无法取代的。

3。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立志向的重要时期,他们在个性心理品质上所表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此时,周围环境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道德面貌如何,对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而教师无疑是学生最关注的人物,也是他们最爱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它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教师积极的道德情感,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引起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和积极健康的情绪;教师坚毅的道德意志,对学生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与力量,鼓舞学生锻炼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它能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

无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迫使每个学生去检点自己,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管住自己的那种力量,首先就是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思想信念,他的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他的道德面貌的完美性。”可以说,教师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教师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今后成为怎样的人有很大的影响。从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所吸取的道德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而从一个道德品质低下甚至恶劣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的道德经验则是:冷漠、鄙视、势利、散漫、虚伪、自私等。这些直接的道德经验常常比纯粹的道德说教更有说服力,更能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确立。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道德还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往往缺乏深刻的、全面的理性判断,而是首先从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周围环境开始的。而教师在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周围环境中无疑是一个最引学生注目、最受学生重视的因素。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就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体验到师生友谊的快乐,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能从老师身上看到许多美好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相信人间有真诚美好的东西存在。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着而不是一句空话时,他就会坚信不疑地吸收过来成为自己的道德财富。相反,如果学生在与教师的相处中看到的尽是自私、势利、冷漠、圆滑、虚伪,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人世间不可能有真诚的关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如果学生对他直接所处的环境的公正失去信心,即对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然后他就会对总的社会宗旨的公正失去信心。这正是个人反社会立场的萌芽。斯宾塞更明确地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对待儿童如果没有同情,他们也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9]

4。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教师是与社会有广泛联系和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教师道德不仅在学校教育和影响学生,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着社会,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

(1)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师的道德面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面貌又影响着整个社会风气。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学生带着在接受学校教育后所形成的理想境界、思想作风、道德品性、业务水平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物质文明,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对社会道德风尚,都势必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通过教师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教师是所有社会群体中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一个群体。在搞好校内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他们或通过著书立说、写文章、作报告来讲理想、讲道德,针砭时弊;或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商育人大计,与学生家长广泛联系,使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影响趋于协调一致;或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不良倾向,提出纠正方案。所有这些活动,必然对社会环境的改造,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

(3)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当一个教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习惯以后,就不仅会在职业生活中忠于职守、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而且会把这种业已形成的品质带进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在家庭里尊老爱幼,与亲戚朋友友好往来,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公共场所乐于助人、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爱护公物,这无疑会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师道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每个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自觉地影响于社会,就会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1]张晓风:《张晓风经典作品》,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2]扈中平等:《现代教育学》,25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3~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徐老的嘱咐》,载《教师报》,1957-8-20。

[5]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7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6]《论语·子路》。

[7][苏]麦丁斯基:《世界教育史》(下册),113页,郑州,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

[8]转引自龚乐进:《教师职业道德》,18页,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8。

[9][英]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胡毅、王承绪译,10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