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法规与教师道德的心得体会 > 三师德培育和修养的方法与途径(第2页)

三师德培育和修养的方法与途径(第2页)

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要真正产生实效,就必须与教师的日常行为管理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师日常行为管理的全过程,使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倡导层面,而是变成可管理、可考评、可操作的制度化的东西。《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下简称《意见》)在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中,特别强调要严格考核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意见》指出:“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一律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简称《规划纲要》)也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2]根据《意见》《规划纲要》的要求和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实际,加强师德建设的考核管理要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把好入职关,把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这一点主要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的责任。为了确保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中,要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的考察内容。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不过关,道德品行和人格境界存在缺陷的,不能认定其教师资格,也不宜聘用。抓好这个环节,就从源头上和入口处把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不过关的人拒之门外,有利于确保新聘用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为今后的教师管理和师德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加强对教师日常师德表现的考核与管理。教师的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是一个动态过程,贯穿于教师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虽然千头万绪,复杂琐细,但概括起来无非是教学和管理两件事。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活动包括备课、上课、考试等基本环节。教学的每个环节首先是一个业务问题或技术问题,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但教学环节又不仅仅是业务问题或技术问题,每一个环节的实现都浸透着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反映着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一个教师若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高度负责、精益求精,他的教学就一定是高质量的,反之就是不合格的。从学校的角度看,抓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道德管理,就抓住了教学工作整体的道德管理。例如,备课、上课、考试等环节都可以制定可操作的管理规则。就上课来说,教师上课是否有迟到早退现象,是否有酒后上课情况,是否有东拉西扯、敷衍塞责行为,是否有讽刺、挖苦、歧视学生的行为,是否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都可以作为师德考评的具体指标。而通过学生评教就可以掌握教师上课的有关数据,对教师的师德作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学生管理是教师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在这里,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构成管理的主线。管理中的道德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态度。一个具有爱心和责任心、关爱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的教师,就是一个具有道德心的教师。

从师德培育和师德修养的角度看,学校要制定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管理环节的道德标准,建立严格有效的师德考评制度,定期进行师德考评,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在这里最重要的是奖惩分明,维护道德公正。在师德建设中要避免造成老实人吃亏、聪明人占便宜的尴尬局面。师德考评要真正体现让老实人受表彰、得实惠、占便宜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广大教师主动提高师德修养水平的积极性。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一律解聘。当然,在年度考核、职务聘任中如何体现“德”的要求,是一个难题,需要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

[1]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8-31。

[2]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3]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8-31。

[4]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5]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8-31。

[6]《温家宝在北京市第35中学调研时的讲话》,载《中国教育报》,2009-09-07。

[7][美]彼彻姆:《哲学的伦理学》,256页,雷克勤,郭夏娟,李兰芬,沈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论语·学而》。

[9]《论语·里仁》。

[10]《孟子·公孙丑上》。

[11]《孟子·离娄上》。

[12]《论语·里仁》。

[13]《论语·为政》。

[14]《论语·里仁》。

[15]《荀子·儒效》。

[16]《荀子·劝学》。

[17]《荀子·儒效》。

[18]《荀子·儒效》。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28页,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7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1][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1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