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实质 > 第一节 道德(第2页)

第一节 道德(第2页)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多为石器,依靠集体劳动,以采集天然食物和捕猎动物维持生存。这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生产资料归原始公社成员共同占有,人们按原始分工进行集体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因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

这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必然要求原始社会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维护集体利益,必须付出全部的劳动,必须遵守平等分配的原则,不容许有任何私有财产。这是一种道德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原始社会的道德特征是: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重,把无条件服从和维护共同利益视为神圣之物;全体成员之间自由平等、团结互助。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和剥削直接生产者——奴隶为基础的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这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必然出现维护奴隶主利益,巩固其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合法地位的上层建筑。

为了维护奴隶社会的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在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体系,必然体现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特征: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保护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提倡等级尊卑、男尊女卑和男主女从的道德观念。

从整体上看,奴隶社会的道德特征体现了生产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基本铲除了原始社会杀死俘虏、食人之风和群婚等野蛮的社会风习,体现了道德的历史进步。因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屠杀、食人、群婚都是反人类的野蛮行为,都是人类的悲剧。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封建社会是以封建主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奴(或农民)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决定了它的上层建筑以维护巩固封建主的占有和剥削为特征,君权神授、尊卑有序、富贵在天、贫穷在命、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由此产生。

封建社会的道德特征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及其特权;借助宗法或教会使道德规范化、神化;道德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道德的体系化和理论化,使之更具伪善性,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成为剥削阶级禁锢人民的思想工具。

(四)资本主义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资产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并以剩余价值形式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而无产阶级除自身的劳动之外,一无所有。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必然宣扬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说教,必然宣扬剥削的合法性和不可动摇性。在保护私有制和剥削剩余价值的前提下,倡导人们追求金钱、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享受。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特征是:推崇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道德内部矛盾加剧,道德调节功能减弱,道德危机日益严重。

(五)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包括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之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在本质上区别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体系,同时又区别于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原始社会道德体系,因为后者仅存在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方式极为落后,人们的相互关系直接、简单的原始社会,而共产主义(包括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建立的人类理想社会。二者的道德体系不可同日而语。

列宁1920年在《青年团的任务》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道德”这一概念,并对它的特征和社会作用做了论述,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它“是为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为人类社会摆脱对劳动的剥削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是适应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为根本特征。它提倡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劳动,提倡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力开拓、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等精神。

透过作为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道德及其规范体系的背后,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在人类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同,道德所包含的具体行为规范也是不断变化的。并且,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经过漫长的演化,一部分稳定的道德条款成为法律,一部分道德观进入了宗教的范畴。在有些地区和某些时期,道德、法律和宗教是无法分开的。

在道德的分类体系之外,还有一种分类必须提及。即按照实践伦理学的分类体系,道德通常包括四个分支:个体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某种意义上,这也被看作是道德的一种分类。

个体道德是指一定社会成员为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标,并适应一定社会的客观要求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修养境界、价值观念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准则以及个体道德行为实践的总和。[1]个体道德也可以简称为“私德”,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它既包括个体道德品质和内心道德准则,也包括一定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评价。个体道德有其内控机制,它受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性指导,具体来说,它受道德主体的权利义务观、良心观、幸福观、荣辱观和利益观的支配。

社会公德简称“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社会与生活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

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上述四种道德就其内在关系而言,是紧密关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中,良好的个体道德形成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所有道德呈现何种水准的内在根基;同时,个体道德是相对于社会公德而言的,是社会公德在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介于二者之间,只是发挥作用的范围不及社会公德罢了。

[1]田秀云。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