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1页)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1页)

第一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一)师生关系的概念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质性、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包括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与伦理关系。其中,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个特殊的道德共同体,各自承担一定的伦理责任,履行一定的伦理义务。这种关系处于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对其他关系形式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二)师生的角色与关系

我国古代对于教师的角色有诸多论述。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角色在于传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知识学问并为学生解答各种疑惑。《学记》指出:“教也者,长善而求其失者也。”教师的职责就是发展学生的长处和潜能,补救学生的短处和缺失。这是中国古代对教师角色的描述与要求。现代的中小学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辅导者、行政协调者、终身学习者,还是课程设计者、教育研究者。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让学生学习就是保障学生的学习权利,满足个体需要的自由及能够选择的需求。大部分的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法律上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并受到相关法令的保护,在心理上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决定了彼此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学与交往获得彼此之间的对话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与学生是法律上的代理与被代理的关系;再次,教师与学生在伦理道德中是平等与尊重的师生关系;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服务业,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服务与被服务的职业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同时,对于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发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与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是师生自身价值的彰显。师生关系除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手段价值之外,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本体价值、目的价值。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又作为合作者、共享共创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中及时形成的一种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心理功能和认知价值,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宝贵的人文资源。同时,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的反映。作为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师生关系,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及今后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构建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

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与作为学习者的学生,都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与教学关系。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则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

(一)热爱学生

1。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中学生对于爱的需要更迫切、更强烈,更具有自身特点。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必须以“爱”作为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为一种“代理”关系,教师作为代理父母存在的监护人,学生期望从教师那里得到如父母般的爱。师爱还是一种社会之爱,体现了党和人民对青年的热切关怀。学生从师爱中,深切关注到集体生活中的自身价值,从而产生自尊感、自豪感及自强不息的精神。爱还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是相互影响、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的“爱”伴随着整个过程。只有教师爱学生,学生才可能喜欢教师,才能达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此外,爱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社会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认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一本活的教科书。正确的态度、高尚的情感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萌发、培育,最终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部分。教师通过“爱”的传递,使学生在他的生活中不断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友爱、善良、公正、尊重、信任等美好的感情,逐步形成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和信念,进而转化为对同学、教师、父母,甚至对集体、人民、国家的热爱。

2。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热爱学生是处理师生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关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

(1)关爱每一位学生。心理学著名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充分说明了师爱的重要作用,它也说明教师的爱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的爱。在一个班里,不仅有各方面突出的好学生,也有某一方面成绩优秀的尖子生;同时,还有各方面表现一般的中等生,更有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不仅有和教师关系比较融洽的学生,也有与教师关系一般的学生,还可能有与教师关系紧张的学生……总之,教师应该抛弃各种关系,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出发,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表现,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真正爱学生的重要标志。

(2)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经过教师的培养教育,学生将以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身份出现在社会上,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热爱学生,使其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一个热爱学生,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不能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考试分数,以及能否升入重点中学、大学的情况,还应该从多方面关心学生。既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指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高尚的情操,懂得做人的道理,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实课余生活,发展兴趣爱好,真正做到生动活泼地学习,主动积极地发展自己。同时,当前还特别应该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能够乐观向上、幸福愉快地生活。这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重要表现。

(3)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学生的心灵非常敏感,他们也渴望教师能够时时刻刻地关心爱护自己,并通过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准确地判断出教师是否真心爱学生。教师要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要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一是要求自己,不能因为个人情绪的变化而迁怒于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成为个人情绪有效的管理者。二是要求自己,不能因为学生的更替而影响自己对学生的感情,真正做到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需要全身心关爱的学生。要保持对学生稳固而持久的爱,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有较强的教师角色意识,而且要注意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不同的情况下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教师建立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得到教师尊重和信任的学生,容易承认自己的品德、才华、能力,从而会增强前进的信心,获得前进的动力,自觉地向着更高的目标发展。在师生平等的交往关系中,任何人都希望得到教师或学生的尊重,从而形成和谐相处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首先,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有管理、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拥有按照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塑造学生的权利,但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所有教育教学行为都应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任意打骂、侮辱、体罚学生,不仅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而且违反了法律。

其次,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别。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把握公正的前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再次,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每个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享有教育的权利、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的权利。以理去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和品行,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最后,要始终相信学生。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满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特别是对后进生,教师的信任能够给他们提供进步的强大动力。

(三)了解学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