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第3页)

第三节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第3页)

四是综合性。教育良心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合体。它包含着理性,是人的理性的一种深沉积淀;又包含着意志,是人的意志力的突出表现;还内含着非理性的东西,如直觉、本能、情商等。

五是广泛性。教育良心一旦形成,其作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一切领域之中,影响着个体行为的方方面面。

六是自觉性。教育良心较之一般的良心具有更高程度的主体自觉水平。主体的自觉性体现在教师思想上的自我警觉、行动上的自我监控、道德上的自育自省。

(二)教育良心在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中的作用

教育良心蕴含着教育的伦理精神,尽管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却是客观的,它能在教师职业行为中产生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师行为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教育良心是教师行动的“决策者”,对教师行为起到某种鼓励或者禁止的作用。对于符合教育良心的思想和行为给予肯定与鼓励,对于违背教育良心的念头和想法给予否定和禁止。一个已经确定了教师良心的教师,在选择教育行为时常常会自觉地为行为对象着想,“这样做是否对学生有益?”“如果我是学生的话,会怎样想呢?”等,选择正确的、符合教师道德规范要求的动机和行为,从而避免不道德的行为。这些都充分表现了教师教育良心在教师行为选择中发挥着指导作用。

2。对教师的行为过程起着监控作用

教育良心是教师行为的隐蔽的调节器,在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良心对教师的一切行为时时起着监督和调节作用。当教师发现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要求时,教师良心就会给予支持、强化,否则就会进行自我克服和纠正;尤其是当教师发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是行为失当了,就会在教育良心的命令下改变自己行为的方向和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这一特殊职业而言,教师良心的自我监督和调节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3。教师良心对教师行为起着评价和激励作用

当教师的教育行为结束后,教师良心就是教师教育行为的自我裁定者,是教师内心的道德法官。当教师看到自己的教育行为符合教师道德要求,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良心就会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使教师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和欣慰;同时还激励教师再接再厉。当教师的行为违背教师道德要求,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利益带来损害时,教师良心会使教师进行道德上的自我谴责,使之感觉到愧疚和自责。

(三)教师教育良心的主要表现

教师的职业良心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3]

1。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和纪律的要求。教育工作中“恪尽职守”的重要内涵有两条:第一条是从职业规范上说,教师的良心要求教师应当遵守工作纪律,按照社会和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尽职尽责。比如认真备课、上课,遵守工作时间及其他工作规范等。第二条是从教育效果上说,职业良心要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做不到这两条的教师就是某种意义上的玩忽职守,就会受到职业良心的谴责。

2。自觉工作

自觉工作的要求是由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首先,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是无人监督的。虽然有教育对象的面对,但由于学生的未成熟性,师生关系的不对等性,学生往往也没有全面监督教师工作及其质量的能力。其次,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的。比如教师不仅要完成校内的工作,还应当与家长、社区等方面建立教育联系。这一联系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怎样才算践行了使命,我们没有明确的界定。又如,“教无止境”。除了基本工作之外,怎样做才算完成了教师的任务,也完全由教师主观决定。所以,教师能不能自觉要求自己是教师工作成败或效能高低的决定因素,教师必须有自觉工作的良心。

3。爱护学生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护有其职业上的特点,这就是他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成长负责。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同于一般的亲朋之爱,主要表现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上。此外,教师对学生发展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采取放任的态度,并且,教师在纠正学生的缺点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能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他们的个性成长。

4。团结执教

团结执教也是教师良心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劳动从其活动过程来看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但教育效果的取得却是集体性的。学生的人格成长、学生的知识及心智水平的提高都是教师群体合力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同事关系不仅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而且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教师同事关系方面的良心不是一般人际关系方面的良心,而是职业良心的直接构成部分。

教师良心的上述四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教师与社会、教师与自身、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同事之间的道德关系。这四个方面的联系是它们共同反映了教师对教师事业的责任、义务意识和情感等。

四、教育公正

(一)教育公正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教育公正是指每个人、每个阶层都有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从狭义上说,教育公正也称为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人正直和处理各种关系符合公认的道德准则。

教师的教育公正主要包括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教师自身具有的公平、正直、无私的品质。公正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即为人处世没有私心,不违反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公平合理的原则;而公平总是和无私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无私的人才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公平。公平还需要诚实和勇敢,是基于诚实基础上与勇敢相结合的一种美德。人们一直以来对正义、正直、无私、刚正等的赞美,都是对公正形象的褒扬、向往和追求。二是教师在教育和评价学生时,应该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不偏袒、不偏心,在对待不同智力、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出身、不同相貌等的学生时能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个学生,从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因材施教。

(二)教育公正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的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教师的教育公正能为教育教学活动创造健康的精神背景,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能否做到公正合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班风学风的形成。如果教师有意无意地偏袒成绩好、相貌好、肯听话、有背景的学生,那么这些学生容易滋生盲目的“优越感”,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往往会妨碍其全面的健康成长。教师若对那些成绩差、脾气倔、不听话的学生冷漠厌弃、歧视讥讽,那么教师就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无法发现教育中的积极因素;而学生内心也会对教师的不公平感到痛苦和愤怒,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若不能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班级就会四分五裂,难有凝聚力。如此种种都不利于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许多的教育事实都表明,教师只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公正的道德原则,才能创造良好的精神背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可能和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

2。教师履行教育公正,是教师树立教育威信的重要条件

教师威信的树立与其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有关,也与教师品德与作风有关。公正是教师思想品德和教育作风的重要表现。如果教师行为端正、办事公道,学生就更愿意信服和尊敬教师;反之,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抵制教师的教育影响。

3。教师履行教育公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