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1页)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第1页)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职业道德的形成也不例外,也存在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体制转轨,中国人的道德也经历了巨大的改变。计划体制下那种忽略个人主体地位和个人权益的道德原则正淡出历史舞台,道德的价值本位正悄然由以往的集体回归到独立的个体,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原因在于:一方面,它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内含着打破旧体制和建立新体制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引发了道德的回归,让道德重新成为每个人“内心法则”,为道德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发挥其整合社会秩序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教育作为一个特殊领域,历来被视为整个社会的一个道德的“制高点”。处于道德的“制高点”的教师,自然也被社会寄予了较高的道德要求。因此,“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基本素养要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各级师范教育最基本的伦理价值导向。即便是在当下,我国处于传统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无论道德体系如何转换,教师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仍然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始终坚守的一个道德“标杆”。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教师坚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原则,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教师群体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敬业精神不够,却热衷于课外的有偿家教;部分教师出现了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腐败。又如,一些教师的“育人”观念薄弱,课堂上什么“该讲”“不该讲”界限模糊,消解了尊师重教的道德传统。这些问题的存在,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持续性的负面影响,削弱了教师作为社会风尚引领者的角色地位,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因此,必须对这些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

不可否认,市场经济本身也对一些传统道德提出了挑战。市场经济就是交易行为的普遍化,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交易行为的产生是源于个体间的相互需求,而“互惠”是维持正常交易秩序的基本道德标准,否则交易行为就难以为继。现代经济伦理学把这种交易中的互惠行为称为“契约伦理”,并且认为这种契约伦理不单单适用于交易,它“对任何一种人类合作行为都有指导意义”。因为它“体现了处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即利益对等均衡的准则”[1]。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过是人类一切合作关系中平等交往原则的具体体现。站在教师的角度,传统师德所倡导的“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强调的只是教师的无私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缺少对教师全方位的物质关怀和精神上、事业上的成全,单方面的付出易导致教师较为普遍的道德疲惫感和精神上的压抑。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过程

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从品德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也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为此,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也需要从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几方面入手,进行全面培养和提升。

(一)增强教师职业道德观念

教师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理解和掌握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提高道德认识。为此,学校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常识和基本理论的教育,使教师懂得自己哪些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哪些行为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这样就能首先在思想认识上构筑起一条道德防线,为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合道德性奠定思想基础。

(二)陶冶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是关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职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作为教师,应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需要教师不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感,使自己对善与美的认识具有价值认同感,并且稳定而持久。

(三)磨砺教师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是教师在道德修养实践中克服困难的一种力量。例如,教师要培养治学严谨的品格,就必须有一种顽强的意志。教师为了解释一个词,弄清一个典故的来龙去脉,证明一道数学题,往往需要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甚至是通宵达旦。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力是做不到的。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教师的道德意志得到磨砺,也由此培养了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

(四)坚定教师职业道德信念

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有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就使教师的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和一贯性。教师的职业信念一旦确立,其道德行为和道德观念的一致性就不可动摇。例如,一个教师树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就能勇往直前。斯霞、霍懋征、魏书生等无数优秀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如此。

(五)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道德行为,是评价教师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思想支配行动,行动反映思想。教师的道德行为是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支配下采取的行动。教师在职业道德修养中有良好的道德行为,经过反复实践,就会变为不需要任何意志力和监督力的自觉行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良好的道德习惯。从道德观念到道德行为,再形成道德习惯,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形成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职业道德形成过程中有教师职业道德观念、教师职业道德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意志、教师职业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诸要素。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所以,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且充分发挥诸因素在职业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实践工作中达成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阶段

总体上,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随着教师职业实践的深入展开而不断地形成与发展的。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使教师成为合格公民——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保证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达标,即先为人,后为师。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总为各种师德规范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论证和有力的证据,是职业道德得以很好地确立和发展的基础。

(二)职业实践

职业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根本保证。教师在上好每一节课或在带好每一个班的过程中,需要讲求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同时需要探索其间的艺术性。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总被要求与现在有所不同(不断创新),即要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由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提升职业道德水准。

具体地说,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各种路径,并将之有机综合,才能有效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成为德行教师。教育实践包括基本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团工作)、学校管理工作、进修学习与继续教育工作等。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