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理解教书育人含义和教书育人规律基础上,要运用科学的教书育人方法。
1。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
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要将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需要教师全面理解教学内容、重难点,运用恰当的方法,讲求教学的艺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自觉地进行学习、钻研和完善。
2。教学中坚持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3。育人工作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除了课堂教学,其他教学环节,如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试考查等,都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机会。在这些师生交往中,师生可以在课堂以外的环境中交流思想感情,教师可以解答学生心中知识性、哲理性的疑惑等。因此,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发挥出更佳的育人效果。
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教书育人的思想指南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理论依据,也是理想追求。遵循教育规律,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教育规律,依据、利用教育规律来开展工作。“所谓规律,就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决定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作为一种人类以人为对象的社会性活动,其规律的特点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教育规律所决定的趋势,即育人的效果具有统计性,效果的显现具有长期性。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人类经过数百、上千年教育实践,或经过数十年教育实证研究所发现、总结的结论。我们常说的教育规律实际上有意义不同、属性不同的两大类,一类是教育发展规律,一类是育人规律。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有两条: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并受社会发展影响。关于育人的规律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等。”[3]只有掌握并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落实教书育人。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人,也就是通过素质教育使外在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升华为稳定的品德和素养。它注重的是人的全面素质的提升。实施素质教育,则是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认真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既面向全体学生,又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前提条件,如果忽视这个前提,素质教育的理想就会化为空中楼阁。
三、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行动指导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三个成语都与大教育家孔子有密切的关系,是当前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具体行动要求。
“循循善诱”这一成语源于《论语·子罕》中颜渊的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简言之,循循善诱人是称赞孔子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循循善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由少到多地逐步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由表及里地逐步加强学生知识的深度;要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由近及远、由直观到抽象地开展教学;教育必须循序渐进,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诲人不倦”这一成语源于《论语·述而》中孔子两次论及“诲人不倦”。一次是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另一次则是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孔子一生视富贵如浮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甘愿过清贫的生活,将炙热情感投入对学生、对教育事业中。诲人不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有耐心、不知疲倦,做到乐业、乐教。
“因材施教”这一成语并不直接源于孔子,而是宋代大儒朱熹对《论语》注释中对孔子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对“材”的了解,也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法洞察学生,才能做到:依据学生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年龄特征、不同学习进度、不同学习层次、不同发展志向等施加教育影响。因材施教这一优良教育传统是在古代社会中个别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提出的,对于当前班级授课制情形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教书育人这一规范中,新增加的“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对教书育人的底线规定,是对教师行为的具体化要求。
[案例分享]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商洛中学刘占良老师[4]
他坚持把爱作为教育的核心价值,以德立己、以德立人的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始终,用自身言行感染学生,以启发诱导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他爱生如子。学生深夜生病,他亲自背学生去医院,悉心照顾。学生离家出走,他与同事在寒夜走遍大街小巷寻找。他常给经济困难或体弱多病的学生送去温暖。30多年的教育生涯,使他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他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想。逢他上课,学生们神志集中、思维活跃,他们说:“听刘老师的数学课,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他担任学校副校长后仍坚守教学一线,积极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在他组织协调下,学校开发出48种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他关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帮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新问题。高尚的师德,精湛的教法,严谨的教风,科学的管理,使他成为校内外广泛被认可的“金牌教师”。
[1]王民康。对教书育人的几点思考。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杨立霞。教书育人规律与教书育人方法。大连大学学报,2003(3)。
[3]赵沁平。教育规律究竟有哪些。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4]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揭晓。人民教育,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