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 >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2页)

第一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2页)

了解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起点,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公平公正对待学生的需要。

1。了解学生的方式方法

了解学生的渠道很广,可以从原学校所提供的文字信息资料中获得,同时也能在与学生相识之后的接触中了解。

(1)从档案中了解。学生档案是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重要信息资料。合理使用学生档案,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抓住这些信息资料中的可参考部分,即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工作单位及单位现状、该学生最突出的学科以及其最突出的特长,为接触学生、与学生的第一次谈话积累素材,以做好激励学生在新环境中自如地展示自我的准备。

(2)从接触中了解。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彼此了解的重要手段。教师除了通过档案了解外,还要深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交往和活动中了解他们。在接触中,教师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及个性特征,体悟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特点,有助于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看待他们,而且了解的情况也会更真实、更具体。

(3)从表现中了解。所谓表现,是学生在环境中思想、能力、智力与品德等诸多方面的展示。除了课堂教学活动,课下活动、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无疑给学生们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极好机会。教师通过学生的一系列表现,了解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看到了学生的可爱之处,更增添了教师的爱生之情。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师培养爱生之情的需要。只有学生的心扉愿意向教师敞开的时候,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因此,尽可能地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学生心灵之门,是教师有效教育教学的前提。

2。了解学生的基本要求

首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想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需要积极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在交往中增加与学生的接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能够理解他,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朋友,学生就会把自己心里的苦恼、忧伤困惑以及对父母都不愿启齿的话告诉教师,渴望得到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朋友,还必须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成为一个热爱生活、道德高尚、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和学生打交道的人。这样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启迪者,也是学生们可依赖的并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的朋友。学生在和他们的交往中,能够在各方面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这样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学生在他们的面前也会无话不讲。这就为了解学生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地认识与学生交朋友的道德价值,并努力完善自我,以自己的德识与才学吸引学生,在交往中获得对他们的全面了解。

其次,克服某些心理效应的影响,深入地了解学生。教师真正做到全面、公正地认识学生,要注意克服“第一次效应”“成见效应”“定式效应”“光环效应”“自己人效应”的影响。对差生也有一个防止“成见效应”影响的问题。由于对学生形成了某种成见,所以,当学生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时,教师往往不去了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而是根据已有的成见下结论,甚至学生做了好事也得不到教师的相信与表扬。结果,不仅使工作陷于被动,也使学生对公正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在教师的眼里永远是一个坏学生,不利于学生进步。教师应该自觉克服心理效应的影响,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

最后,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了解学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根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等,才能在教育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水平与能力的方式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有的放矢。在不了解学生情况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即使再经典,也会出现难以奏效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扎实了解学生,做好基础性工作。

(四)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

平等是尊重,是伦理原则上的公正,但并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平均。在教育实践生活中,落实平等意味着如何将“一视同仁”和“因材施教”进行结合。所以,这里的平等指的是学生所得到的人格上的尊重,因材施教则是方法意义上的平等。教师公正有利于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这样看来,在教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公正是一条十分必要的教育原则。一句话,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就要真爱学生。

1。平等地对待学生

平等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实际上就是教育学所常说的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也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来自教师与家长的尊重。对学生来说,教师是关系最大的人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个人。

2。关爱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就要像一座天平,不偏不倚。

3。实事求是,赏罚分明

学生是从周围成人的反应——肯定或否定、奖励或惩罚、赞许或批评中逐步形成道德认识的。因此,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个行为,做出公正的评价。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存在。正确的做法应是对事不对人。一个人犯错误,不管他是成绩优秀的还是较差的,该批评的都要批评;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管他平时是调皮的还是听话的,该表扬的都要表扬,一视同仁,不带偏见。

4。长善救失,因材施教

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还表现在给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发展机会,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有些学生不善于发言,教师不能因此就不让他发言,相反,应鼓励他多发言,多锻炼表达能力,并加以耐心指导,帮他树立信心。

5。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就是要求教师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做到教育公正。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于后进的学生,教师给予适当的补课和一些特别的关照是应该的,这是为了他们的进步;对于特别聪慧的优秀生,给他们创造提高的条件,适度的“开小灶”也是公正的,这是因为只有因人制宜才能更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是爱无差等的实质上的公正。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绝不仅仅来自渊博的知识,还来自客观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公正对于教师而言有特殊意义,它可以告诉学生是与非,它可以引导学生走向高尚而远离卑鄙。教师应当记住,自己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五)严格要求学生

1。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意义

(1)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体现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品德的发展都还处在不成熟或不完全成熟的阶段。虽然他们有独立的意识,尤其是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希望摆脱家长、教师,独立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家长处处都对他们加以限制,不相信他们的能力,他们就会生一种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可事实又证明,一些学生由于年龄小,天真幼稚,还不能充分把握住自己。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就必须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师只有对学生尊重、关心、信任,又对他们身上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即严格要求他们,才是真正的热爱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促其成才的需要。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应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教师承担着伟大使命。为了促使学生达成教育目的,教师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对学生提出较高的、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调动其不断进取的积极性,使他们将内在的潜力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不断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集体当中,并形成一种连续不断的过程,即现在的目标达到了,又有新的更高的目标等待攀登。这样,学生将不断完善自己,在思想、品德、智力、心理、体质等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实施严格要求学生的基本原则

(1)要严而有理。严格教育、全面要求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这是由教育过程的需要和教育教学的任务决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人的智能、创新能力、道德品质、身体与心理素质、自理能力等的发展提高。此外,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欣然接受。

(2)要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每一项要求可能产生的后果。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和接受能力应有一个正确的估量,才能对学生提出要求符合他们实际情况,能够为学生所接受。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育者需区别对待,适度要求学生,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3)要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采取启发式教育、诱导的方法、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合理的活动之中,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育教学的需要,权衡选择最佳的教育方案,使学生乐于接受。

(4)要严而求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坚持到底,更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教师要常检查,常督促,把要求落到实处。在贯彻中遇到来自学生惰性、理解程度等方面的阻挠时,教师必须态度坚决,意志坚定。

(5)要严中求细。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繁重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要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贻误终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