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高层次是 > 第二节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第2页)

第二节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第2页)

(一)教育人道主义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求尊重每个人,关心每个人,当然要求在教育领域和教育过程中,人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从逻辑上说,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调节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基本道德原则。教育人道主义是调节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条基本道德原则,是人道主义原则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要求。坚持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在教育领域、教育过程中的贯彻、表现和具体化。

(二)教育人道主义是处理教育活动过程中特殊人际关系的要求

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中,以及教师和其他教育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中,仅以一般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还不够,还必须加上适合教师特殊角色身份的一些道德规范。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从教育实践看,一方面,作为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的传播者、灌输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居高临下的;另一方面,在调节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时,教师必须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必须有强烈的平等意识。教育人道主义作为一种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就是人道主义要求与这种教育过程特殊要求的结合。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如果教师运用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来调节师生关系,就能对学生的人格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就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就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关系的健康发展,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人际关系保证。同时,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遵循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可以促进学生人道主义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质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又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教育参与者的关系。只有运用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来调节,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从而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

教育人道主义渗透于教育活动过程的一切道德规范中,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和普遍的导向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书育人原则,就要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以身作则原则,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风影响学生,这就包括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去影响学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影响着教师的作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品格通过多种作风体现出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公正原则,坚持真理、办事公道、一视同仁、尊重学生,这些都包含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要求,是教师人道主义品格的表现。只有遵循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才能切实做到教育公正。教育人道主义要求尊重学生的权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保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开,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使教育教学活动更能适应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师对学生权利的尊重和维护,有利于校园和谐,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学生和谐人格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教师自己的身心和谐,维护教师自己的身心健康。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一个庞大的体系,内容极为丰富,可无论是调节师生关系的规范、调节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的规范、调节教学过程和科研过程中人们关系的规范,还是调节社会服务过程中人们关系的规范,都渗透着教育人道主义要求。教育人道主义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应当把教育人道主义确立为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条基本原则。

三、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要求

教育人道主义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原则。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育工作者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

遵循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与自己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人来对待。不能因为学生在某些方面与自己差距较大而轻视他们,忽略其价值。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没有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和理解。一般来说,相对于教师,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水平较低,生活阅历较少,但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教师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常常是不管学生的感觉如何,不管学生是对是错,一不高兴就训斥、讽刺学生,结果使许多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出现障碍,给教育教学活动增加了困难,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不论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管理工作中,都应尊重学生。要注意尊重成绩差的同学,应对他们多加鼓励,热情地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对那些缺点较多、组织纪律性较差、不尊重教师的学生,既要严格管理,加强教育,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教师不仅自己要尊重学生,还要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理解学生要求教师多和学生交流,增进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师生间的感情沟通。理解学生还要求教师能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按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教师尊重学生,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并尽力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关心学生

遵循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师要关心学生。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各个方面,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又要关心学生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以加强教师和学生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才能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帮助。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不能只关心部分学生,不能只关心那些由于种种原因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学生,而不关心其他学生。对那些在学习上、物质生活上、文体活动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有着特殊困难的学生,教师应予以更多的关心。教师不仅自己要关心学生,还要教育学生相互关心。

(三)同不尊重学生、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

遵循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教师对于不尊重、不关心学生的其他教师、其他教育活动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应予以指出、制止。对严重损害学生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严重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要做坚决的斗争,以维护学生的尊严,维护学生合法的、正当的、应有的权益。教师对自己有损学生人格、有损学生各方面正当权益的行为,一旦发现,应及时纠正。有些学生有意无意地侮辱了同学,侵犯了同学的正当权益,对这些学生,无意的要及时提醒,有意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应当指出,教师在同不尊重学生、侵犯学生正当权益的思想和行为做斗争时,还要注意对有错误言行的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活动参与者予以尊重和关心。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运用适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通过适当的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

[1][法]卢梭。爱弥儿(上)。李平沤,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66。

[2]日本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29。

[3]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36。

[4]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71。

[5]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夏之莲,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11。

[6][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夫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93,242。

[7][苏]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夫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193,242。

[8][美]科利斯·拉蒙特。人道主义哲学。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279。

[9][苏]A。梅里克—帕沙耶夫。教育的人道主义化:问题与可能性。国外社会科学,1990(4)。

[10]施修华。学校教育伦理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36。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