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第3页)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第3页)

(4)有什么建议?

二、教育实验研究案例分析

实验研究案例一:提高大学新生学习适应能力的教育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探索专题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提高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能力的作用和有效性。

(二)实验对象

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周期为一个学期。整合性教育干预以开设学习适应性专题训练课为主,个别咨询辅导为辅。采用整群抽样法,被试为某大学的两个新生班级,其中一个为实验班,另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任课教师在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两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课程均无差异,学习成绩和学习适应性水平大致相同。实验教师由研究者担任。

(三)实验程序

实验自变量为专题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实验教师对大一上学期的学生进行专题辅导,从第六周开始,一周一次。辅导内容如下。

1。开设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课

研究者在查阅资料以及前期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因素,再从《大学生心理健康读本》和《团体辅导方案设计集锦》中抽取恰当的内容,组编《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实验教材,包含10课时。每周对学生集中辅导一节课(50分钟)。《学习适应性专题辅导》实验教材包括大学生生涯规划、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机、有效管理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用脑、自我肯定训练、发展综合能力、情绪调节、自我完善与成长10个内容。

2。提供直接的个别咨询辅导

实验教师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个别咨询:渗透在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和访谈之中;贯穿在问卷调查和专题辅导课作业批阅之中;体现在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心理咨询之中。实验前后对被试分别进行一次测试。前、后测试分别安排在大一上学期第六周和期末考试前一周进行。测试采用《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该量表在冯庭勇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删除了4个信度低的题目,分别是9、23、24、25。量表最后共有25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分值越高学习适应性越好,涉及4个因子: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朗巴哈系数(bach'sα)为0。87。

为了保证实验的效度,研究者除了平衡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业成绩和学习适应性起始水平外,还控制影响实验效果的无关变量,比如,不对实验班师生宣扬实验的目的,实验教师在实验中只进行教育专题辅导,不涉及学科知识技能教学。

实验研究案例二:小学五年级兴趣作文教学模式的效果影响研究

(一)实验研究目的

研究兴趣作文教学模式在小学五年级作文教学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了解其优势与不完善之处,并做出相应的修正,使之得以推广应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改革新道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二)实验研究类型:对比性实验(普通班跟实验班的对比)

(三)实验变量

1。实验变量(自变量)

(1)自变量1:兴趣作文教学模式。

(2)自变量2:传统作文教学模式。

2。反应变量(因变量)

(1)因变量1: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平时的作文评价和测试分数)。

(2)因变量2:学生写作的创造性(作文的评价)。

(3)因变量3:学生的写作兴趣(很感兴趣感兴趣不感兴趣很不感兴趣)。

3。无关变量(干扰变量)

(1)媒体素材的质量(即所选媒体、资源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

(2)教师素质(教师能否较好地把握和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3)学习环境资源

(四)实验模式:等组实验(普通班跟实验班的对比)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