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期刊 >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设计(第2页)

第二章 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设计(第2页)

(一)确定选题范围

1。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研究类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不会拥有巨大的经济回报,如果不是从兴趣出发,是很难做出好成果的。兴趣的养成来源于你对教育事业的科学认知和基本态度。教育科学研究按照类型可以区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三类。每个研究者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个性特点、人格类型都不同,因而对教育科学研究兴趣点也不同,研究课题的类型也会有所不同。

2。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哪些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比如说教育目标的问题,基础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为什么英语越教,学生的学习越差,说的是哑巴英语?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把手机带进去,用有道词典去翻译,成绩公布只有29分。有道词典的翻译是把一个词一个词翻译了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句子,这并不是真正的英语。我们的英语出了什么问题?中小学的英语要培养学生什么素养?不同阶段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包括现在高考争论,英语要不要降分?甚至有人提出英语是否要取消,这是不是难点问题、焦点问题?中学语文从150分提到了180分,这是不是焦点问题?题型、课时量、导向是否要增加?作文可能就要变成两个甚至是三个,阅读量也得增加,这些不是新的问题吗?整个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弊端问题,都将成为我们需要面对和研究的教育问题。其实,大量的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都是从教育实践中来提取和确定的。

3。对现代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再思考、再创造

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从事教育理论研究者,确定的研究主题多为理论形态。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只有一小部分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或纯学术理论,如教育学科本体理论研究、元教育学研究等,绝大多数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属于应用型理论研究或开发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的生长点,包含基于教育改革实践的抽象提升与概括,也包括对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创新和理论整合研究。

4。在查阅文献中进行课题选择

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中,进行教育问题分析。有些教育问题是在查阅文献过程中,慢慢细读,慢慢聚焦而形成的。当研究者读到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主题性作品时,就会引发自己的共鸣和思想的契合,围绕这些领域而聚焦,问题就越来越集中,最后聚焦到一点上。因此,阅读参考文献可以形成问题选择。

5。围绕着各级教育研究管理机构提供的课题指南考虑自己的选题

我们国家关于教育类研究课题就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还有各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项目等多种类型。一般每年都会公布课题指南,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围绕着课题指南选择课题。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中,有一大类叫作基础教育改革,列出的都是我们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教育科研部门以课题指南的形式下发,其目的就是指引研究者较快地把握前沿热点问题,积极申报并深入地去研究。

(二)选题研究切入点

当我们确定了一个研究的范围,这个研究范围还不是一个具体的课题时,我们就需要区分“论域”与“论题”两个概念。有人以一个庞大的领域作为研究主题,如“论素质教育”,这样一个内容可以写几十本书,几篇博士论文都难以穷尽。这是一个论域,是一系列问题集,而非论题。我们要研究什么,在某一个学科中,我们要以这个学科教学的特点为突破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具体素质与能力。比如说,语文学科有两大功能,一个是学科功能,一个是工具功能,或者说人文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从人文角度出发,中小学语文怎样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要微观到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将一个论域分解开来,形成一个学科角度可把握的、可驾驭的系列问题呢?所以,首先我们强调的是对问题的分解,从论域到论题。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在有限的主体能力下,做有限的事儿。现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做恰当的事儿。我们的论题要从我们思考的大问题中慢慢分解出来。所以选题开始的时候,可以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题目,但要有一个论域,通过交流并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从而把研究主题越来越细化。

(三)科研课题的个性化

教育科研课题的个性化决定于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时间维度。比如说很多论题以“社会转型期”“网络时代”“90后”等字眼来引领一种时间线索和思路。如“班级干部选拔”这个题目研究的人很多,有上千篇论文,但有人研究的角度不一样,他从今天的代际冲突角度出发,来研究小学班级干部选拔程序与任用培养,这就和一般意义上笼统地研究班干部选拔拉开了距离,有了一定的新意,这个切入点、视角很有价值。第二个是空间维度,比如农村、沿海、辽西、城乡、城镇等概念的介入,将这个研究的范围确定下来,就有效地限定了研究的空间,从而使研究论题更为具体微观,具有可操作性。

(四)课题的个性化转换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涌现出诸多教育改革模式或类型,例如:有人倡导成功教育,有人倡导挫折教育。这从研究上称作研究取向的转换,即从一种问题取向转移到另一种相对立的问题取向,从一个角度转移到另一个角度。还有一个思路是把一个领域的新问题、新理论、新思路迁移到教育问题上,做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例如,有人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学校教育管理之中,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这种问题转化,可以在一定意义上实现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

(五)论证课题(思维逻辑、头脑风暴)

1。课题的性质和类型

如前所述,教育研究或是基础类、应用类、开发类,或是实验类、调研类、理论研究类。课题的类型不一样,其最后研究的文本呈现方式也不一样。因此,论证课题时务必要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性质和类型,因为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题,其研究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

2。课题的迫切性和针对性

一般在开题报告中,都会涉及选题的缘由以及课题的价值和意义。在论证课题的价值与意义部分,一般称作课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无论是理论价值,还是实践意义,它都指向这个课题是具有针对性、紧迫性的。比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从政策的角度去研究小学生减负问题中的具体操作困难和怎么破解操作中的困境,这就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一个很有迫切性和针对性的问题。近年来,《中国教育报》不断在讨论,“减负”之后家长怎么办?孩子怎么办?如今社会竞争压力这么大,家长还没有下班,四点钟孩子放学了,无人看管,孩子很容易进网吧、游戏厅、电影院,甚至出现其他意外情况。学生放学到家长下班的这个空间,由谁来做?怎样做才符合教育规律、教育规范?有专家建议,要建立校外的一些托管机构。托管机构不是校外补习班,不是保育院,它要承担一定的教育作用。这就是一个很迫切、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近几年,中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频频发生校车翻车、车毁人亡的事故,教育部责成相关部门,紧急制定校车安全的相关条例与针对性措施。这样的课题符合研究的针对性和迫切性。比如,今天学校教育研究的问题普遍集中于“高效课堂”“有效教学”。为何谈高效、有效?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中长期存在着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研究必须“接地气”,真正转移到学校教育、课堂研究层面。我们这样论证课题,才能集中体现课题研究的迫切性与针对性。

3。以前的水平和动向

论证课题,要明晰以往的、前人对此类课题做过什么?成绩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到了什么水平?在开题报告中,这部分叫作文献综述。古人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课题论证一定建立在全面通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而在课题研究中,文献综述部分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因为正是研究者通晓了前人的成果,才有可能正确地发现课题的潜在生长点,由此出发将该课题推进、深化,并有可能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

4。本课题的理论、事实的可能性和条件

一般而言,发现有理论困难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寻找理论资源。有哪些理论可以成为你要做的课题的资源,这需要研究者不断去挖掘和寻找。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才可能梳理出一些线索和逻辑。同样,与课题相关的基础条件是否具备?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题研究?在时间、精力、经费等方面能否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问题,都应逐一予以回答。

5。步骤和成果形式

一般的课题研究或论文写作都有步骤要求,即规定一些必要的时间阶段,每一个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当研究成果完成时,还有一个如何呈现的形式问题。成果形式一般包括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实验报告、调研报告等。

五、师范专业学生选题方向

事实上,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是十分丰富的,没有一个严格的限定范围。从初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我们为大家提供了课题选择比较便捷的方式,前提是需要与个人的研究个性和兴趣结合起来。

第一,名师(特级教师)主题研究。例如,活跃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界的李镇西、窦桂梅、孙维刚、李吉林等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师范生不妨想一想,在你学习研究的学科领域中,哪些老师是特级教师?他们的教学艺术、教学风格怎样?比如,选择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特级教师就是一个个案。

第二,名课主题研究(主题教学、研究性学习)。比如,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老师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研究,等等,类似的中小学成功的教学改革模式和做法值得我们去总结、提炼,并在实际的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进而丰富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研究。

第三,名校(长)主题研究。比如,清华附小、行知学校是全国名校,杨瑞清是一位农村学校的小学校长,他坚定地继承了陶行知先生的理想,把行知学校打造成了闻名大江南北的名校。在他的身上,有我们需要深入琢磨、思考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管理艺术。再如,北京市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的改革实践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成为教育部积极推荐的改革先锋,其改革的理念和思想、具体的经验和做法也需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引领其他地区学校的教育改革。

第四,名班主任主题研究。比如,《人民教育》的主编任小艾老师,做过多年的班主任,形成了自己一套班主任的理念、艺术、方式、方法。北京市功勋教师霍懋征老师,她的班主任工作与她的教育教学工作一道创造了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奇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她对所有学生都表现出一种大爱,她的教育精神特质很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者深入研究和广泛学习。

第五,“返本”类主题研究。当前,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背景下,究竟怎么研读《论语》《弟子规》等一批经典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教育研究者进行深入、系统的教育教学研究。比如,我们去研究《开明国语》教材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材”在理念、做法、途径、模式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在继承与发展中开创中小学教材改革的新局面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

第六,“开新”类主题研究。高效课堂、合作学习等是当下中小学所有学科教学改革都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但是,我们在“开新”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返本”。什么是高效?《学记》中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讲教师的作用是从前引领,而不是在牵制着孩子。教师是引领者,是牧羊人,而不是纤夫。只要羊群在肥美的草地上吃草饮水,自由运动,不脱离群体就可以了。一旦羊群遇到危险,牧羊人要驱赶它们回到安全地界而不受伤害。我们的一些教师把自己累得够呛,但教学效率却不高。重新读一读古代典籍,会发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等新问题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不过我们还不会进行创造性的转化。这些都需要我们真正去探究历史的真谛。由此可见,选题并不难,关键在于能不能厘清内在的思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