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第二版电子书免费 >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第2页)

第一节 教育个案研究法概述(第2页)

这种分类清晰明了,特别是对于初涉者来说,较为容易把握。而且,不同研究层次的研究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但不管什么类型的个案研究,研究者的角色都是消极的询问者[7]。

(二)罗伯特·E。斯泰克的启发性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罗伯特·E。斯泰克将个案研究分为三类:本质性个案研究、工具性个案研究和集合性个案研究。斯泰克指出,这三种划分并不是决定性的,而是一种启发性的。

1。本质性个案研究

研究者研究某些个案,其目的不是为了理解抽象的概念或者普遍的现象,也不是为了理论建构,而是因为这些个案本身自有其意义,这就是本质性个案研究。

2。工具性个案研究

工具性个案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给人们提供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或重新得出一个推论。与本质性个案研究不同,工具性个案研究的意义不在工具性个案本身,其作用主要是起辅助作用,以增进对其他意义的理解。

3。集合性个案研究

集合性个案研究,主要是用来观察和理解某种现象、某个特定的群体或某种特定的形势,以便更好地研究和预测更多的类似现象、整个群体和整体形势。集合性个案研究,往往是多个案研究。

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本质性个案研究是在个案内部进行归纳,工具性个案研究试图将个案进行推广,集合性个案研究是对工具性个案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延伸。

四、个案研究的意义

教育个案研究可以获得以下信息:①了解具体情况:收集有关个人或事件的相关资料,提供适当的指导策略,帮助个人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②解释特定行为:解释是个案研究的基本特点,也是为寻找个体行为及事件发生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③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个案研究的直接目的,任何途径和指导方案都必须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④提供理论假设:在个案研究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个案很多相关的资料和具体的实例,由此而产生许多需要验证的解决方案和研究假设,这些方案和假设又有助于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运用。

个案研究早已在罪犯学、工业社会学、社区研究,以及心理学、精神医学等方面被广泛使用。在传统教育研究中,个案法主要运用于儿童发展和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以研究特殊的对象,如适应不良的学生或是问题青少年为主。近年来,这种强调自然观察、深入透彻地关注个案的研究传统逐渐涉猎到教育研究的其他领域,尤其是对教育发展计划的评价上。个案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中介和桥梁。有时,它采用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的方法,来解释和批判造成案主问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策略解决问题,其研究对象已经不再是病态的个案,而是一般常态,与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相配合。个案研究已从一种作为“纯研究”的独断型风格,逐渐成为理解教育行为、开拓研究思路的好途径。

五、个案研究的评价标准

关于个案研究的评价,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信度、效度论,支持用信度、效度等来评价个案研究;另一种是诠释论,认为所有的研究者、参与者和个案报告的读者都有对个案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独特解释,反对简单地运用信度、效度来评价个案研究。

(一)信度、效度论

信度效度论者认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策略,个案研究必须满足信度和效度的方法论标准[8]。

信度指的是在研究方法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重复研究发现的能力。为了寻求外在信度,研究者必须表述清楚研究设计的认识论前提,描述清楚个案的选择以及尽可能详尽地描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使其他研究者能够重复研究过程的每一步[9]。内在信度的关键是观察者间的信度(评估两位以上观察者所收集记录资料的一致性程度)和个体内的一致性[10](评估一位观察者多次收集记录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指的是研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程度。根据测验目标把效度分为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构想效度)和效标效度,这种分类为美国心理学会(AmeriPsychologicalAsso,APA)在1974年发行的《教育与心理测验的标准》一书所采纳,成为通行的效度分类方法。内容效度即测量内容的适当性和相符性,通过系统的逻辑方法详细分析题目的性能,确定项目对欲测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当程度。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是指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即实验是否真正测量到假设(构造)的理论。结构效度对个案研究来说尤其重要,它可以用来消除个案研究的“主观性”的标签,使研究过程与操作合理化。

而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心理学研究(特别是实验研究)文献中常使用的概念,与测量的效度的含义有所不同。内在效度是建立可靠的因果关系,在数据分析阶段尤其重要,可能包括一些检测推论效度的策略,如模式匹配、建立解释或时间序列分析等。外在效度关注的是研究发现具体能推广到哪个领域。这就要求研究者仔细地选择个案并解释每个个案被选择的原因、个案之间的异同,所有这些都是以研究问题的形式来呈现。与单个个案研究相比,外在效度在多重个案研究中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二)诠释论

诠释论者认为,不应该使用传统的信度和效度来对个案研究进行判断,而应该使用能够证明他们研究发现的方法的可信度(credibility)和可靠性(trustworthiness)的标准。乔伊斯·高尔(JoyceP。Gall)等认为有11个标准可以帮助研究者对个案研究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三类,即是否符合读者需求敏感性标准、研究方法合理使用的标准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完整性的标准[11]。

1。符合读者需求敏感性

这类标准包括有力的证据链、真实性(truthfulness)和有用性。

有力的证据链是指在研究问题、原始数据、对原始数据的分析以及从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的清晰且有意义的联系。乔伊斯·高尔等指出研究者可以通过审计线索(审计线索指的是对个案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过程的完整记录)来向读者展示清晰的证据链。审计线索中可记录的项目包括原始数据的来源和方法、研究过程、收集数据的工具的发展和数据收集的过程、数据归纳和分析的结果以及数据重构和综合的结果。

真实性是指研究者通过描述对所研究现象进行的真实呈现。例如,“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中的研究对象、研究情境、发生的活动与事件等都是真实的,呈现的是真实的经验性数据。

此外,对读者的有用性是评估个案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个案研究的有用性可以体现在启发读者、解放或授权被研究的个体、研究发现能用于指导读者应对自身环境中出现的与个案研究中类似的现象几个方面。

2。合理研究方法

这类标准包括相互印证(triangulation)、编码检测、驳斥个案和成员检验。

相互印证指的是使用多个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来源、分析家或理论来检测个案研究发现的过程。如安·麦克唐奈(AnnMell)等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非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收集更加完整的数据,使得研究更加严谨。[12]

编码检测指的是对个案研究中编码过程信度进行的检测,使用的方法类似于量的研究中判断评估者间信度的方法。个案研究可以通过使用多个观察者来增加编码过程信度。

驳斥个案是通过使用极端的例子(即异常值)来检测和加强基础研究。例如,“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中的一名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仍然不会轮滑的案例,需要更多的观察与解读,以此来说明和解释在辅读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困境与根源。对个案研究来说,异常值指的是与研究中的其他大多数不一样的个体或情境。

成员检验指的是被试回顾检查研究者的报告,以确保其精确性和完整性。“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课外活动实施的个案研究:以轮滑活动为例”在数据分析完毕以及报告撰写成功两个阶段,都分别由第三作者组织学校同事对数据分析与报告中的观点进行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3。数据收集和分析完整性

这类标准包括背景完整性、长期观察、典型性检测和研究者的自我反思。

背景的完整性是评估个案研究可靠性的标准之一。个案研究的背景越完整,研究者对背景中的现象的解读就越可靠。大卫·阿尔西特(DavidAltheide)和约翰·约翰逊(JohnJohnson)认为,个案研究中应该考虑的背景特征包括历史、实物背景和环境;参与者数目;特定的活动;事件发生的进程表和时间顺序;人力分配;日程以及日程变动;重要的事件及其起因和结果;成员的感受和意图;社会规则和安排的基本模式等。[13]

对数据的长期收集和对现象的重复观察也能增加个案研究发现的可信度。如学生对学校的感受因考试、天气、假期等因素而变化,因此,通过长期的数据收集,研究者就可以区分情境性感受与持续性的感受。

个案研究发现是否具有代表性也是评估个案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反思数据收集是否过多地依赖于容易接近的人或精英阶层,以此来进行典型性检测。

研究者的自我反思也是个案研究评估中重要的参考标准之一。如果研究者能证明反思性(即研究者关于自身进行这项研究的资格和他们与所研究背景之间的关系的自我反思),他们的解读就更加可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