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育科学研究法 张其志内容原文 >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3页)

第十一章 教育科学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3页)

四、侧重文字资料的定性研究

(一)定性研究概述

1。定性研究的含义及特点

定性研究包括对描述性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和抽象,指的是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3]。定性分析一般适用于过程探讨、个案研究、观念意识分析等。其特点包括:注重整体发展的分析,以求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形象;注重质的描述性资料,包括书面文字、图片等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定性研究程序一般不太严格,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和研究背景非常敏感。

2。定性分析的信度与效度

(1)定性分析的信度即可靠性,是指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外在信度是指某一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中被重复进行,并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

定性分析中信度分析的特殊性在于其难以做到追求绝对的精确和客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其原因包括:研究者的主观经验、看法、观点等;研究对象和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研究者与对象的关系、研究者的偶然因素等也会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

(2)定性分析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即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效度分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否被合理、准确地研究;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否被推广到其他情境的程度,即推广度。

定性分析中效度分析的特殊性在于其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断交流而形成的,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真实,因而定性分析中的效度分析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大致有如下方法:一是检查法。这是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失误的原因加以纠正的方法;二是三角互证法。这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一致性的方法;三是反馈法。这是将研究结果广泛听取专家、同行、同事、研究对象等人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反馈信息,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其有效程度的方法;四是比较法。这是将研究成果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相关定义和理论加以比较,根据差异检查自己的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成果等的方法。

(二)定性研究的过程

1。明确研究的问题

与定量研究类似,研究者运用定性方法进行研究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然后认真分析其可行性,比如问题是否容易进行、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获得有关资料、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问题等。

2。选择研究场所与研究样本

定性研究中的情境一般是日常行为发生的学校或班级等自然情境,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来选择研究场所,注意所选场所要适合研究问题的顺利进行。当然,随着研究目的需要、研究范围扩充、研究问题深化和新问题的发现等,研究场所也并非固定不变。

3。进入研究现场,建立良好关系

定性研究要求研究人员深入并渗透到群体的文化以及别人的观点和现实之中,去了解和体验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内部意义。一般来说,进入研究现场包括三个阶段:①接近阶段:研究者被介绍给研究对象,研究对象这时一般会将好的一面呈现出来;②熟悉阶段: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双方的表现都已较为自然,但这时研究者仍然没有进入到研究群体的内部;③参与阶段:研究者已进入到研究组织的核心,与情境或研究对象融为一体。当然,这一过程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因人、因事、因背景等不同而不同。

4。收集资料

定性研究的资料具有多元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因此,收集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长期的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问、文本分析等,还要尽量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收集研究对象的语言、行为、态度、情感等。资料收集后要审核其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对资料真实性的审核应从研究方法、研究者、研究对象三个方面进行;资料准确性的审核应从一致率和吻合率两个方面进行;而资料的有效性是指所收集到的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即是否“切题”。

5。整理与分析资料

定性研究中资料的收集、分析与理解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来说包括六个阶段:①推测的分析:收集资料的同时,初步判断与其他资料的关系;②分类或归类:将所收集到的资料按某种特性系统地加以排列;③形成概念:资料归类后,可听取不同意见,获得更多的资料,然后再予以修正,最终形成概念;④模式化:在分类和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某种模式化的认识;⑤类型化:这与模式化可以交互使用,先将庞杂的资料形成有规律的结构并由此形成类型,成为进行比较或理论构建的基础;⑥建构理论:经过前面五个步骤,就产生了某种初步的理论。

(三)定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定性研究克服了定量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并不可靠而且有时无法探测教育活动的内部过程等局限,具有自身的优点,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助于研究者发现不易察觉的问题

定性研究是通过长期地深入某一群体、渗透到某一文化中观察人的行为、随时记录等来收集资料,由于研究者具有“研究者”和“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双重身份,因而容易发现许多单纯外在的研究者身份不易发现的问题,方便了解教育的内部过程。

2。发展并验证教育教学理论

定性研究主要是在自然情境中与研究对象深入而直接地接触,比调查、测量、实验等更能收集到全面丰富的资料;而且定性研究的设计,可以随着理论的发展需要改变研究的策略和方向,因而对形成和发展理论具有极大的方便性。

3。容易被教师掌握和使用

鼓励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是推广理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定量研究不易被一般教师所掌握,定性方法则由于其便于实施、灵活方便、具有实际效用等,方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研究。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